古代书法家千古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为何都是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357219423649513&wfr=spider&for=pc

在古代,中国传统书法是很研究笔法的,比如:怀素的《圣母帖》,张旭的《肚痛帖》,王羲之的《丧乱帖》等等,这些古代的手札、尺牍都是用毛笔写成的,而且都是以写小字为主,只有小字才能体现古代的笔法,也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古法”。

到了现代,许多“书法家”们却喜欢把字写得越来越大,似乎不用大笔写大字就显不出其视觉冲击力,显不出其大手笔和大家风范来,这显然与古代大书法家追求的“见微知著”、“小字若大”精妙的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当然也不符合“古法”。

行书: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行书: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创作者:冯彬藏墨

如果写大字为了气势和视觉冲击力抛弃了笔法的存在,这确实是对古法的一种摧残,如果要传承古法、学习古法的话,还是建议书法者们在临摹时尽量和古帖字体的大小相接近。

在古代,也有大字的书写,但一般都是用来作为牌匾、题字的,写大字在古代是一门职业,有专门的书写这样大字的人,什么悬崖上、高堂上等等,都是在现场上进行书写,不像现在的高科技可以复印放大然后再拓上去,其实这些人在当时也只是个工匠而已,虽然有一定的文化,但水平不是很高。像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等这些文人就不同了,他们才是大书法家,他们写的各种帖、手札、尺牍等等字体都很小而且很研究笔法的,艺术价值极高,因此流传千古。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创作者:冯彬藏墨

我们在临摹古帖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由于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把古代字的大小采取了放大和缩小,很多朋友不知道实际的大小,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古代大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他们书写的字体实际大小为3厘米见方。

因此我们在临摹书法家们的字时,根据上述大书法家们实际字体的大小,应选用同书法家们当时所使用一样材质、锋长的毛笔,这样才好练。如果你盲目选笔,会走很多弯路,比如你选用4厘米的长锋去练习写怀素3厘米见方的小字肯定会写不成,越练越没有信心,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试试,看我说得对不对。

行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行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创作者:冯彬藏墨

朋友们您有什么看法和好的建议呢?希望在评论栏里进行留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