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仿生瓷仿漆器贲巴壶鹰击长空竹均楼

北京治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12175758.html

今天开始介绍乾隆仿生瓷,仿生瓷用料属于粉彩。仿生瓷是一种新的瓷种,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曾烧过类似的,却够不成单独的瓷种,只有清代雍乾时期才是真正的新瓷种,也是仿生瓷之冠。按照清代朱琰在《陶说》一书上介绍“乾隆年间的象生瓷所仿制的一切器物均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也就是说烧制的器物已经能乱真了,可见功力了得。那么书上提到的“象生瓷”又是什么,实际上清代仿生瓷就是象生瓷,只是现代把仿生瓷和象生瓷做了区别,仿器物本身以达到绝似物像的称为“象生瓷”,以表面仿青铜、古铜、漆或木器者称为“仿生瓷”,现在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

这四件都是故宫馆藏,非常有名,上面两件现在都称仿生瓷,左边仿漆器,右边仿木器;下面两件都是象生瓷,左边仿果盘,右边仿海螺。仿的很像,连质感都体现了出来。所以仿生瓷的烧制是瓷器烧制技术大大进步的标志,窑工们能够自如的控制胎釉彩的配料,且火温掌控技术也有极大进步。清代仿生瓷最早从雍正开始,雍正时期的仿生瓷品种很少,基本上以仿木器为主,最大的一件好像在加拿大博物馆,可惜没找到图片。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件是仿漆器贲巴壶。

这件器物叫“贲巴壶”,仿漆器。质感上很像漆器。先介绍一下贲巴壶,贲巴壶又叫“奔巴壶”或“贲巴瓶”。用“壶流”区分,有壶流的称为“壶”,没有壶流的叫作“瓶”。所以这件应该叫“贲巴壶”。早期器型应该都没有壶流,并且器型仿“金瓶挚签”里的金瓶。瓷质贲巴瓶最早是装水的净瓶,放在佛堂前,用孔雀翎向空中洒水的礼器。有壶流的贲巴壶除了做佛事以外,也是喇嘛的生活用具,用于喝奶制饮品类。

左边是雍和宫藏“金瓶挚签”的金瓶,瓶顶是倒扣的磨盘形状、细颈、鼓腹,这是传统的描述方式。右边是国家博物馆馆藏黄地粉彩八宝西番莲贲巴瓶。能看得出来,右边是模仿左边的器型。

我翻遍了全网,居然找到一件跟我们本期藏品几乎一模一样的器型,我太厉害了。左边是故宫馆藏清乾隆银錾花梵文贲巴壶,器型几乎一模一样,就腹部纹饰不一样,我们这件是仿红漆,腹部是回旋纹,具体看看细节部分。

这两张图片,上图是贲巴壶上部,下图是壶的下部。上面倒扣像磨盘一样的装饰物质感很像漆器,且实物更像。下部分按照故宫馆藏资料介绍银器贲巴壶的说法——番莲花底座。说实在的,如果不是有资料,我都不知道这部分应该叫什么。这件瓷器在做工上太复杂,收藏圈有一句话“越复杂的器物越好鉴定”,这句话几乎适用各类收藏。我们再看看器物的腹部,繁琐的回旋纹以及云头纹饰,那难度不是一点点。

上面是放大的局部,主要看回旋纹手工雕刻,仔细看放大的纹路,纹理有变化,并且每一笔粗细、大小、转角都有不同,这是手工雕刻的鉴定技巧,用手机尽可能放大,能看的更清楚。回旋纹上面是云头纹,下面是莲瓣纹。佛教器物离不了这两种纹饰。描金字体是梵文六字真言,分别是唵、嘛、呢、叭、咪、吽,意思百度吧,解释太麻烦了。颈部是仿木纹釉,质感上真的很像红木很漂亮。中间弦纹用鎏金点缀,做工太复杂了。我见过一件仿品,表面看很像,仔细看,几乎所有的回旋纹、字体、花纹都是翻模的。可惜当时没保留图片,现在找不到了。

上面两张图片是同一件素胎瓷器,现代艺术品,半成品还没施釉烧制。所有的回旋纹都是手工雕刻,下面是局部放大,还能看到没有刻好的回旋纹。素胎更容易看清楚线条之间的差别,如果施釉再烧制出窑,回旋纹达不到古代官窑的效果,即使这样这件价格也是不菲,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想想也是,这么一件瓷器需要很多窑工合作才能完成,塑胎、修胎、晾胎、刻工、施釉、烧制等等,每位都是技术熟练的工匠,价格不菲也是理所当然。下面这件就是翻模的仿品了,先翻模后手工修饰,线条刻板僵硬,而且还有翻模特有的接痕,只是图片拍不了,描金的金色也是一眼假。关键是翻模的胎一定是机器胎,这些不需要很多窑工合作,一个人就能完成,大大节省成本,即使这样,这件刚出来的时候价格也要一万左右,且仅仅是仿的有点像而已。后面我们先看本期器物的底,最后看壶流吧,这件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壶流。

左边是底,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说过,乾隆时期的仿生瓷几乎都不露胎,图片就能看到圈足的黑色和底部里面的黑色并不一样。里面是墨彩釉,而圈足只怕是出窑以后,用黑色大漆修的足,这是我个人观点,可惜没找到资料证明,因为我还有一件玉璧底仿生瓷可以证明我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等写到那件的时候具体介绍。底座顶端是描金款,字不是太规整,因为凹陷在里面,不好运笔,这才是应该有的特征。左边是本期藏品的白描画,我一画家朋友特别喜欢这件瓷器,帮我画了一张白描简图,他在画的时候告诉我,这件瓷器至少分七次段烧,再结合在一起,非常复杂。确实如此,在所有可能衔接的地方都能看到接痕,只是修的特别好,不注意根本看不出来。最后看看壶流吧,非常特殊,跟其他的贲巴壶壶流不一样。

这是两件器物的截图,上面是故宫馆藏的银贲巴壶壶流,下面是本期的壶流。我把图片旋转了一下,否则看不出效果,正面看贲巴壶壶流不注意什么都看不出来。翻过来看,这是半张脸,按照故宫资料的描述,这样的壶流是“仰面兽首”。我觉得这不是仰面兽首,这应该是半张龙脸,也不是仰面,是整个翻过来的半张龙脸。故宫资料上是这样介绍那件银贲巴壶,说是“宫中佛堂供器”,这一句足以说明器物等级够高,不言而喻肯定属于高僧。我觉得这种器型的贲巴壶应该是最早期的器型,这样安排壶流可能的含义是“君权高于神权”,这与乾隆时期的宗教政策有关,太复杂不介绍了。而以后的贲巴壶,极少有这样的造型,都是正面“鳌首吞壶流”,下巴颏还有鱼鳞,跟这种翻过来的半张龙脸完全不一样。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没有任何资料佐证。

最后欣赏一件馆藏粉彩贲巴壶,注意看壶流是“鳌首吞壶流”,眼睛在上面,下巴颏还有鱼鳞,是正面兽面。这样的造型几乎是很多拍品、馆藏品的共同特点,除了故宫馆藏的那件银贲巴壶,我再也没见过跟本期一样的器型了。

本期结束了,喜欢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