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人道渺渺,佛道茫茫唯愿天道成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佛教精义讲求普渡众生。救人者,必先自救;渡人者,必先自渡。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悉达多》取材于佛祖乔达摩.悉达多求佛问道的经历。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为寻求“自我”,抛弃世俗优渥的生活,历经沙门之路、求教世尊乔达摩、堕入尘世享乐最终在河边醒悟,在智者船夫的引领下,最终大彻大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悉达多觉悟得道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01.阶段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悉达多出身于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强壮英俊,博学好问,具有崇高激昂的思想、强大的意志和高贵的使命感。从小与好友乔达文一起修习参禅冥想的艺术。然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却内心怅然。他所习得的婆罗门圣贤和智者的思想无法满足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他对内在自我(阿特曼)仍感到无法企及。
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悲无喜,征服“我”,消灭“我”。
于是他跟随沙门长老修习克己及禅定。它将灵魂嵌入苍鹰、胡狼经历死亡、腐朽和尘化。品尝轮回阴暗的醉意,忍受轮回赋予的折磨。然而,他却认为这种脱离肉体的禅定不过是暂时逃避“我”的折磨的一种方式,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暂时的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只消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忘掉自己。
我们只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学会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悉达多在沙门长老那里无法找到“我”的意义及本质。转而与同伴乔达文求道世尊佛陀乔达摩。乔达摩论四圣谛、讲八正道。聆听宣讲后,乔文达皈依佛陀。而悉达多认为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于是他选择继续求道之路,去探寻经历超越自我的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乔达摩与悉达多本是同一个人。作者赫尔曼.黑塞在此将两人拆分,一个为世人的精神领袖世尊佛陀乔达摩,一个是苦苦求道的悉达多。作者让悉达多遇见至善至美的乔达摩,乔达摩为悉达多展现了至高无上的法义。悉达多却坚持亲身体验这些法义。由此可见,人们本身是自己的起点也是自己的终点,人只有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走向与自己相逢的正道。
此一阶段的悉达多被“道”拒之门外,他苦苦思索始终无法开悟。他对自己感到陌生,迷失在对“我”的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为寻求事物的意义和本质,他孤单伫立如同天际孤星继而走上寻求自我之路。
02.阶段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果一个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
于是乎,悉达多一头扎进滚滚红尘中,他彻底释放自己感官上享乐的欲望。他身着华服向妓女伽摩罗求爱,跟伽摩施瓦弥学做生意,沉迷在酒精和赌博的快感中,不断满足肉体的享受。他与形形色色的世人打交道。但是他却不将这种生活视为真正的生活,而只视作与众人的游戏。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在悉达多心中,除世尊乔达摩外,世人及徒众均如同落叶般浑浑噩噩,内心没有自己的教义和律法。
此一阶段的悉达多,在亲身经历感受了世人的种种欲望之后,内心是充满痛苦的。他羡慕世人的情欲、贪欲和名利心。世俗最庸俗的东西将他牢牢囚禁。然而他内心又深感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他怀着别样的目标和忧虑,深陷世俗纵情欲望的轮回中无法自拔。
在他走投无路,堕入深渊,甚至动了轻生之念时,他内心的自我将其唤醒。他将“我”扼杀,并远离有形之物。
03.阶段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悉达多在河边顿悟,重遇二十年前渡他过河的船夫瓦酥迪瓦,在瓦酥迪瓦的感染下,他决定做一名船夫引渡世人。他敞开心灵向河水求教,聆听河水的教义。最终悟出时间并不存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伽摩罗带着儿子巧遇悉达多,伽摩罗被毒蛇咬死。悉达多与儿子矛盾重重。他因此陷入世人的情感困惑中。他因对儿子痴愚的爱对人性的本能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对人们因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断创造、征战感同身受。他在儿子的身上看到父亲为自己受的苦,他感受着宿命的轮回。
他将自己的痛苦,惶恐向瓦酥迪瓦倾诉。在瓦酥迪瓦神圣光辉的感染下,在河水满载的回忆里,悉达多彻底摆脱善与恶、渴望与欲念的桎梏,他最终接受了这个世界,接受了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俗世之人总是迷失在各种物欲中而忽视本质。殊不知万事万物本不是你以为的样子,他们只是自己本来的样子。
“人道渺渺,佛道茫茫;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
人一生的道路虚虚渺渺看不清楚,追求法义的道路茫茫无际难以企及。但愿世人都能求得自己的“道”成就自己的事,而不是执迷在欲望中陷入窘境而无路可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