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粉彩一篮富贵外销瓷盘鹰击长空
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销往海外的瓷器。文献记载最早的外销瓷可以追溯到唐朝。宋元时期外销瓷特别多,因南宋在杭州建都,天时地利,大量瓷器出口到海外,其中又以龙泉窑为最。最著名的就是“南海一号”沉船和韩国打捞的“新安沉船”可以佐证。前者是南宋、后者是元代。“新安沉船”虽然在韩国海域,但这艘船是中国取道日本的贸易,跟韩国没一点关系。到了明朝因朱元璋的“禁海令”消沉了一段时间,只有郑和下西洋才能代表政府出海,可也只是以赠予和交换为主。嘉万期间才重新开放海禁,到清代外销瓷器出现高潮,最繁荣是年到年。其中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窑生产的甜白瓷,因为“莹白如玉”深受外国人喜欢,被称为“中国白”,并用“China”称呼中国。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件外销瓷是一个加拿大朋友的收藏——清早期矾红锦地描金开光粉彩一篮富贵盘。
盘子中间的“富贵篮”完全是中国传统画片,却也能看出一些异域风情。清以前中国的外销瓷绝大部分都是中国风格,从康熙开始,中国人突然有些明白过来“顾客是上帝”的道理,开始按照外国人喜好烧制瓷器,当然这是开玩笑的。真正的原因是康熙时期中国外销瓷受到日本出口瓷的巨大冲击,特别是日本一个叫伊万里窑,仿康熙外销瓷仿的非常好,给清朝外销带来很大打击。“痛则变”,从此中国外销瓷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总结下来有两种:一种是中西融合,本期介绍的这件就属于这种;另一种则完全按照国外的需求定烧,这种外销瓷中有一种比较有收藏价值——带有族徽的“纹章瓷”,这个后面我们会提到,先具体看看本期的这件,虽然是民窑,但是真的很漂亮。
上面是富贵篮,朋友给的图片,不管我怎么调整,篮子都有点歪,如果正了就看不到鲤鱼的胡须。哪儿都能缺,鲤鱼的胡须不能缺,那意味着龙须。嗨,算了,本来鱼就比螃蟹重多了,篮子没办法摆正,不是我和朋友的错,是被鱼给压歪了。我们一起看看富贵篮里有什么,篮子的右边是鲤鱼,这个大家都知道“鲤鱼跃龙门”,鲤鱼画的非常好,墨彩渲染浓淡相宜,且有头有尾很是讲究。左边一匹螃蟹扯着一根芦苇——“一甲传胪”。清代科举考试分三甲,一甲人数永远不变:状元、榜眼、探花,总称“进士及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就被称为“传胪”,所以这幅画片是祝福科举考试考前四名的意思。“一甲传胪”的画片因为寓意特殊非常受人喜欢,在市面上很难遇到,包括各大拍卖记录和馆藏都不多见。朋友很幸运,居然在国外遇到,也很有眼力,一眼相中。荷花荷叶莲蓬一直都是古代文化的主题,在文人眼中他们可能会派生出很多高洁的寓意,但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没有那么多道道,“荷”与“和”谐音,就意味着和睦、和顺等,荷花生莲蓬,莲蓬结莲子,意味着连生贵子多子多福,松树意味着“长寿”。瞧瞧咱们老百姓多实在,还有什么比家庭幸福和顺、多子多福多寿,儿子们都能高中榜首更好的祝福吗。下面画片有点异域风格,像云彩一样的纹饰叫“涡卷纹”,典型的欧式风格,彩料是老彩矾红,牡丹花用的是胭脂红。这件瓷器没有落款,无款瓷器在断代上有点麻烦,一般以绘画风格和彩料断代。雍正中期以后,老彩矾红已经能做到像一层皮一样贴在釉面上,胭脂红也更加娇艳,而画片上的老彩矾红和胭脂红是典型的康熙风格。下面的荷花荷叶却又很像雍正,胭脂红色彩娇艳,绿彩颜色很正,画工精致,完全不输于官窑窑工。所以这是一件康熙晚期到雍正早期的外销瓷,我个人更倾向于雍正早期,一起看看底能得出结论。
盘子的背面用矾红描绘了一些简单的花纹,资料上说这是雍正时期外销瓷经常使用的绘画手法,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是雍正早期的出口瓷。盘底我点了四个点作为标记,点的上方圈足上有铁锈癍。这个我解释一下,外国人欣赏中国瓷器,他们是把瓷器看作中国画挂在墙上,这铁锈斑就是支撑架留下的支撑痕。有些外销瓷的圈足上还能看到遗留的支撑架。对于瓶瓶罐罐之类的中国瓷器,有时候他们会在底部穿个孔做成台灯,而且在穿孔的时候,孔的位置正好在中间,损坏了落款,成了无款残器,价值也大大折扣,这个有点可惜。
上面是本期藏品的七彩蛤蜊光,篮子蛤蜊光看上去非常漂亮,荷叶绿彩胶质感很强,玻璃白的反光点能看到雍乾时期特有的橘皮纹。篮把上系了个漂亮的如意结,福寿绵绵也是美好的象征。下面这件是大英博物馆馆藏康熙外销瓷,盘子周围一圈的花纹风格跟我们这期很像。中间画面是苏格兰族徽的纹章瓷。纹章瓷是清代订烧瓷,由欧洲显贵家族定烧,这类瓷器一般都是重彩描金,画工精美,族徽能显示出家族曾经的繁荣,这一类收藏价值很大。
这是乾隆时期很漂亮的一件纹章瓷,另一美国朋友的收藏,他遇到的时候,有介绍说是年乾隆晚期。由于资料的缺失,已经查不到这款徽章曾经属于哪个大家族。当初我一眼相中,可惜朋友也非常喜爱舍不得割爱。釉面滋润,口沿都是重彩描金,随着网络资料的完善,终会知道它曾经属于谁,这就是收藏的魅力“在探索中求知”。唉,山川风月并无长主,有幸者得之啊,朋友运气很好!最后欣赏两件馆藏外销瓷。
两件都是雍正时期的外销瓷,上面应该是大英博物馆馆藏,非常漂亮我很喜欢这件。下面是广州纹章瓷博物馆馆藏——广彩爱尔兰族徽纹章瓷。清政府在广州有一家机构叫“十三行”,专门出口瓷器以及各种中国特产。那个时候把十三行作“洋行”,“洋行”的叫法持续很久,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这么叫。也烧瓷器出口,所有十三行的瓷器都叫“广彩”,风格西洋化,很受外国人喜欢。外销瓷、纹章瓷是一个复杂的古陶瓷分类,我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简单描述,希望国外的朋友或者经常出国的朋友能遇到!
本期结束了,下一期继续乾隆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