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青花一束莲大盘鹰击长空竹均楼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代第五位皇帝,与他祖父永乐帝之间隔着一位洪熙帝,只是洪熙帝去逝很早,虽有年号,却没有留下有款瓷器,因此人们经常把永乐与宣德合称“永宣”。宣德瓷器与永乐几乎是一脉相承,特别是青花,自古就有“永宣不分”之说,实际上宣德时期在瓷器烧制风格上已经做了改变。今天我们先介绍一件永宣时期的传统纹饰瓷器——青花缠枝纹一束莲大盘。
一束莲也叫一把莲,纹饰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耀州窑青瓷上就有三把莲纹饰。明早期一束莲标准绘画风格是:一根束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茨菰、浮萍和莲叶等青花画片。因为青莲与“清廉”谐音,据说永乐帝经常用这样纹饰的青花瓷器赏赐给大臣,用来告诫大臣为官需清廉。此后这种纹饰瓷器在永宣时期被大量烧制,器型以盘为多,我们今天这件器型比较大,直径约有40.1厘米。宣德帝有“天平天子”之称,他在位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宣德皇帝开始大量烧制瓷器。据文献记载宣德帝曾经下旨要求烧制四十四万件瓷器,这个数字一直到宣德皇帝去世都没完成,大量烧制使得宣德青花瓷在民间有一定的存世量。宣德青花瓷,特别是一束莲青花在风格几乎与永乐一脉相承,如果不看款不太容易区别。
上面图片是年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品——明永乐青花一束莲盘,下面是本期这件宣德青花瓷。永乐青花瓷比宣德来得更加淡雅隽永,宣德比较粗犷,更符合“粗大明”特征,但是粗中有细。一束莲画片画法基本上一致,只是口沿绘画细节上略有不同。下面箭头指向的地方,是盘底与壁结合处的一道凹陷纹,显得盘底略高一点点。这一特征,永宣瓷器盘底都有,还有一个标准的名称叫“月亮门”。故宫博物院藏出版的《明初青花瓷器》书中,有一段专门介绍了永宣青花一束莲盘的文字,是如此描述的:直口,唇沿,圈足,砂底。盘心饰一束莲纹,内外壁均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外各饰卷草纹、连海水纹等,让我们一起看看。
明代不管是瓷器、玉器还是石雕等艺术,一直都有“粗大明”一说,这一特征在明早期和空白期非常明显,看起来粗犷实质是粗中有细。看永宣时期的青花,已经能感觉到既有粗犷也有精细。下面两幅图片的荷花、荷叶、绶带只凭单色青花的浓淡已经有了阴阳面之分,到康熙时期单色青花能做到像水墨山水画一样的“墨分五彩”。上图画片能看到“直口”和“唇沿”,直口是指相对于撇口和敛口来说的。唇沿是指口沿厚实,不像明中后期以及清代的薄口沿。背面绘的是卷草纹和花卉纹,青花色泽浓艳深沉,釉质光润,时代特征明显,画意优雅,寓意为:“一本清廉”。“大明宣德年制”落款在口沿,宣德年号款在瓷器上的位置比较随意,到处都有,不像后代各朝那样讲究。
永宣青花大盘底比较特殊,大件瓷器底部很多不施釉,完全露胎。我们多做几张图片看看圈足和胎土的时代特征。先看上面左边的图片,本期青花盘的圈足,圈足是二次旋削修足,所以能看到内外两道修刀痕,先内修一刀,再一刀平削底。下面三张照片都是馆藏品和大拍拍品,盘子底部能看到类似削底,这是明早期圈足特征。上右图片是放大四十倍拍的,底足有点油腻感,据资料上说这是属于二元配方的胎土,最早出现在元代,也有说宋代,这个属于考古的事儿了,我们不在文章中讨论。二元配方是为了为了提高烧制大件瓷器的成功率,在胎土里面添加了一种叫瓷土的物质,学名叫磁土。景德镇把麻仓土称为骨,瓷土称为肉,以显示二者得兼的作用。所以永宣瓷器底部胎土都比较夯实,放大镜下有点油腻感。后期烧制技术提高,成化以后瓷器薄胎薄釉更多,不再添加瓷土。下面三张图片,有款的和上面无款的都是故宫馆藏,无款是永乐的底。最后一张米糊底的是宣德青花一束莲盘,年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的拍品,黄色应该是土沁,能洗掉。
最后一起欣赏一下馆藏品和拍品——宣德青花一束莲大盘。上面是常熟博物馆的馆藏品,下面是诚轩拍卖公司的拍品。跟永乐青花一束莲相比,多了一分粗犷与大气,少了一分淡雅和隽永。本期结束了,下一期继续宣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