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霜降: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节气,仿佛大自然的律动,颜色、气息、温度、味道,或微妙或突然的变化,总是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于是一句句千古绝唱,化作永不凋谢的花叶,拼凑成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之林。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这么美的诗句,作者却是籍籍无名。人们从落款处知道他或者她,叫朱庭玉,元末明初人士,其他这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这句诗从浩渺的古诗词海洋中跳出来,成为描写霜降时节的最灵动诗句。
全诗云: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其实关于霜降诗句,最有名的是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有这两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于前者来说,面对此情此景,唯有对生命和自然的感念;对于后者,则是借景抒怀。
宋代江定斋之《列岫亭》云:
倚槛穹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当我们面对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时,那种陶醉,正是“烟霞入醉魂”。
借景抒怀的诗句,真是不计可数。古人尚悲秋,霜降之时,正是繁华落尽之时,所以诗文多为悲观消极。比如唐代元稹之《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北候怀青女,南飙拂白蘋。
墟烟深漠漠,江草故鳞鳞。
翠袖寒犹薄,黄华泪已新。
炎洲无限橘,谁与寄湘津。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非常自然地带出出拳拳思乡情,画面、声音、情感融为一体,动静相宜。
宋代范仲淹之《渔家傲·秋思》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一位爱国者,性情率直,虽然同时代文人对他多有诟病,说他成事不足,无治世之才,但是他的诗文流芳千古。所以,对一个人的评价,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明代诗很少有人问津,但是郑茂这首《都门霜降日作》,说明中国人的诗情几千年传承,没有一个朝代掉过链子。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
清代纳兰性德之《浪淘沙·秋思》云:
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端正一枝荷叶盖,护了鸳鸯。
燕子要还乡,惜别雕梁。更无人处倚斜阳。还是薄情还是恨?仔细思量。
纳兰性德诗词之美,毫不逊色于任何朝代,只是更多流连于闺情。
古诗最后的辉煌,止于受过私塾教育的最后一批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打破古来悲秋之风,写出了豪情满志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洋洋洒洒,激情满怀,正应了刘禹锡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天凉好个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