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拷问共读伦茨

中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03.17-.10.年前的今天,西格弗里德·伦茨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小城,这位享誉世界的德国文学巨匠,与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战后德语文学三大家”,曾影响了莫言、余华等作家。他的作品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翻译成20多种语言,销量多达万册,很多作品还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广泛。他曾先后获得20多个文学奖项,年荣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奖章。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评价伦茨及其作品道:“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民族缩影。谁想要了解德国,就应该读他的书。”伦茨在德国乃至世界早已是千万级畅销作家,他的作品也被国内多家出版社陆续引进出版。今天特分享一篇罗炜老师在年伦茨逝世时写的纪念文章,并联合其他出过伦茨作品的友社,一起送上一份伦茨书单,共同走近这位德国国民级大作家。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达)

#01

热心政治的作家

伦茨年3月17日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小城,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女儿离开吕克,正值入学年龄的伦茨留下由祖母照顾。

同纳粹德国时期的青少年一样,伦茨在法西斯统治下度过童年时代,二战结束前夕被征入伍;服役时目睹战争的残酷后理想幻灭,随着德军败退,同伴惨死,战争的残酷和理想的幻灭令伦茨觉醒,在二战行将结束之时,伦茨从服役的辅助巡洋舰“汉萨”号上逃跑,途中在今德国石荷州境内被英军俘获。在此期间,伦茨成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一个英国释放委员会的翻译,跟随英国人四处盖章办理释放德国兵的手续,最终自己也获得了释放。

随后,伦茨到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文艺学。为维持生活,他一边勤奋读书,一边做起黑市买卖。当黑市生意难以为继时,他就去卖血,为了节省开支,他甚至还用躺在床上减少活动的办法来限制自己的胃口。

他起初希望成为大学教师,但很快改变目标,来到英战区的一家报纸——《世界报》做志愿者,并在年到年间担任该报编辑,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的处女作《空中有苍鹰》就是在《世界报》连载半年之后,才于年由汉堡霍夫曼-坎佩出版社出版。

25岁时,伦茨凭借长篇小说《空中有苍鹰》在战后德语文学界一炮打响。该书作为“我们时代被迫害的人的独特象征”获得年的莱内-施柯勒奖和年的汉堡莱辛奖。年,伦茨正式成为自由作家。

《空中有苍鹰》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朱刘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空中有苍鹰》是西格弗里德伦茨第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芬兰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带,依托的历史背景是年1月至5月的芬兰内战。主人公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师,他越狱逃到俄芬边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终却戏剧性地落入了追踪者的手里。小说于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奖,托马斯曼是评委之一。

自年起,伦茨开始热心政治,积极支持社会民主党,声援威利·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他本人虽不是社会民主党党员,但他感到自己的基本信仰和社会民主党的政纲十分契合,即社会和政治进步只有通过改变和怀疑才可能实现,而非通过保守的警告。

维利·勃兰特

德国政治家,曾任联邦德国总理

年伦茨和君特·格拉斯一道应勃兰特之邀前往华沙参加《德波条约》签字仪式。在多篇文章和演讲中,伦茨都一再坚称《德波条约》的签署是“对现实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一种不合时宜的强权政治的告别”。

面对不解、攻击和恐吓,伦茨在题为《失去的土地》的演讲中表白道:“我认真倾听对我的这些指责。我尝试去理解这些愤怒……很多人有权利为这失去的土地感到痛苦。我尊重这种痛苦。我也高度   

#02

描绘德国历史画卷

伦茨善于逼真地描绘德国历史画卷,他的作品数量庞大,创作类型多样,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广播剧、随笔、讲演、评论、诗歌。

伦茨早年是德语文学短篇小说类型的开路先锋,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一直在短篇小说领域内享有崇高地位,仅短篇作品集就有10多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苏莱肯如此多娇——马祖里的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说原本是他为妻子所写的故乡介绍,年发表后受到热烈追捧,发行量高达万册。

年问世的短篇故事集《讽刺猎人》深受海明威风格影响,着墨于陷入极端情境、面临真相瞬间、经受考验和遭遇挫败的人间百态。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灯塔船》则流露出追求安宁、规避风险的倾向,表明伦茨开始有意识克服海明威式英雄主义硬汉情结。《灯塔船》是伦茨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作为范例长期成为德国中学生指定读物。

《灯塔船》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赵燮生/朱刘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灯塔船》是西格弗里德·伦茨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艘灯塔船上的船员与一伙劫船逃犯英勇搏斗的故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同时寓意深刻,富于哲理,虽然表面上很像惊险小说,实际上却是一篇反映德国乃至欧洲20世纪50年代社会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战后的欧洲并非风平浪静,善良的人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早在年,德国“文学教皇”马可尔·莱希-拉尼斯基就对伦茨作出评价:“这位叙事者是一个天生的短跑高手……有一天他肯定还会证明自己也是一位长跑健将。”伦茨果然不负好友之望,共创作出14部厚重的长篇小说。

真正成为伦茨创作的重大突破并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则是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德语课》。小说从一个当代青年的视角去反映纳粹德国。小说同时刻画了在纳粹统治下冒着危险孤独地完成使命的艺术家形象,并提出当下肃清纳粹意识形态余毒的问题。

《德语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许昌菊译

新经典

南海出版公司,

易北河水缓缓流淌,浓雾中的汽笛声依稀传进禁闭室,少年犯西吉耶普森正在完成他的惩罚性作文《尽职的快乐》。

痛苦的往事打开了缺口:十多年前,身为警察的父亲受命监视同村的一位画家,禁止其作画。自幼喜欢画家的西吉,悄悄将他的作品藏在一间破磨坊里。战后,禁令解除,父亲却仍然顽固不化地“履行职责”,将磨坊里收藏的画作付之一炬,西吉对父亲的怀恨与恐惧到达极点。不久,他因公然在展览上“偷”画被送入教养所……

回忆一发不可收拾,西吉终于完成了厚厚一摞《尽职的快乐》。而他自己也不愿再跨出禁闭室,想要一直写下去,继续体会“尽职的快乐”。

《德语课》成功之后,伦茨又相继推出一系列重磅作品,进一步巩固了他长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并使他毋庸置疑地进入战后德国最伟大作家行列。年的《榜样》和年的《家乡博物馆》在题材和内容上都与《德语课》直接相关。

前者围绕《德语课》中的一段情节展开,探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的意义,被称为“《德语课》之二”;后者被称为“《德语课》之三”,通过讲述故乡马祖里一家博物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遭遇,伦茨表达了反对片面诠释故乡历史及概念的态度,可视为伦茨在长篇创作上的又一登顶之作。

《家乡博物馆》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朱刘华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通过描写一位地毯工人烧毁家乡博物馆的故事,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给美丽、宁静的马祖里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今年即将由KEY·可以文化出版。

 

#03

“写作是一种自我拷问”

贯穿伦茨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体验不自由,卷入罪责和迫害,经历孤独和无能。他前期的作品侧重直面希特勒专政及其后果,后期的作品则集中于聚焦人的生存问题和道德问题。

《少年与沉默之海》是伦茨创作于年的长篇小说,是作家成熟时期的作品,德文原标题直译应为《阿纳的遗物》,中文翻译标题突出了海洋小说的特点。小说以平静、克制又感伤的文字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阿纳的故事,表现了一个敏感纤细的男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少年与沉默之海》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叶慧芳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少年与沉默之海》是西格弗里德·伦茨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长期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十二岁的少年阿纳是家族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来到养父母家,开始与这个家中的三个孩子一同生活。敏感而忧郁的少年与父亲一样深爱着大海,但历经惊涛骇浪的父亲却并不是死于海难,他为何又如何带着一家人走向死亡,这是阿纳心中永远的创痛,也是深藏在少年心底最大的秘密。

往事如梦魇纠缠着阿纳,他反复挣扎着走出痛苦,却在真挚的友情与青涩的爱情中不断遭受着误解与失败。两代人的命运转动到同一个关口,阿纳在暴风雨中独自走上小船……

对于伦茨而言,写作是自我拷问,是对这一代人人生体验的一种回应;写作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出的抗议和表态;写作是对社会现状的抗议;作家是不公正和饥饿的知情者;他赞成对社会持怀疑态度,赞成社会改革和文学参与政治,文学应该发挥道德传声筒的作用,认为文学是自我认识和对人进行道德定位的工具。

伦茨在年所写的《生平简述》中记述了他成为作家的原因:“对我而言写作也是一种自我拷问,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尝试着用我的可能性来回应一些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写作的看法会有所改变,但我对一个作家的期待却始终如一。我期待作家有同情心、正义感,敢于发出抗议之声。”

在伦茨看来,作家的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手段,同时也是对个人经历以及一代人集体体验的回答和反应。在一次采访中他更为清晰地表明:“你可以把某些体验理解为托付;至少你不可能把自己同你这一代人的集体体验脱离开来。暴力,逃亡,被滥用的激情崇拜,没有意义的死亡:这就是我这一代人逐一体验到的东西,所以在我看来,我作为作家去触及它们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了。写作始终还是学会理解外在和内在事件最好的可能性。”

《失物招领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赵登荣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岁的亨利胸无大志,游戏人生,不愿进入家族企业工作,跑到毫无前途的失物招领处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这里没有钩心斗角,没有晋升机会,只有懊悔的失主,蒙尘的失物,帮助他们重逢或许就是亨利追寻的意义与快乐。但是,平凡的人生也要迎接变故,面对家人的接连质疑、公司冰冷的裁员计划,以及莫名的暴力冲突,24岁的大孩子亨利会丢失本心、迷失自我吗?

(本文来源于中国作家网,作者罗炜,内容有所删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