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讲述太空21小时离不开这个护身符

北京专科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85.html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00:30

△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完整音频可戳这里↓↓↓

音频内容12:24来自央视新闻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我讲述的文物,是我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舱内曾经穿过的航天服。这件航天服重量约10公斤,用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电缆;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这件珍贵的航天服曾陪我一起,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时刻,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国家博物馆藏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和杨利伟穿的航天服

杨利伟: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出发!

杨利伟:是!

△杨利伟身着航天服在问天阁外领命出征

年10月15日,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与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外,我穿着那件连体航天服,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领命出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李琮说,那时,没有人想到,这件航天服将见证后来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李琮: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

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此刻化为了天地间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怕吗?说不怕是假话。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我走向神舟5号之前,人类航天史上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过,同样作为第一批航天员的战友翟志刚曾表达过我们共同的信念:

翟志刚: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落到了我们第一批航天员身上,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站出来。

零号指挥员:各号注意,我是零号,请神舟5号开始进舱。

8:50,距离发射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我在报告舱内的状况后,在倒数秒的时候,庄严地敬了个军礼,向曾为载人航天奋斗了几十年的人们致敬。

9:00整,我乘坐着神舟五号飞船奔向太空,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长长的尾焰一头连接着无数国人期待的目光,一头连接着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此时,飞船内的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像一块铁一样缩在航天服中。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点火升空

飞船开始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当8赫兹低频震动叠加在大约6倍于自身重力的负荷上,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如释重负,如同一次重生。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分析:

戚发轫:我们应该是确定震动条件的时候就忽略了8赫兹,而这8赫兹从哪来的?是从运载火箭上传到传导上来的,非常感谢航天员,应该说没有影响人家杨利伟的正常工作。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太空模拟图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特别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地面指控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杨利伟:“‘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首次进入太空,我为时间空间的无垠所震撼。当信号传回地面时,我向地面挥手致意。随后,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并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说:

杨利伟:“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向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问好!

△杨利伟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当我第一次把束缚带打开,活动自己身体的时候,那一刻我特别激动,第一时间就飘到了舷窗旁,俯瞰人类赖以生存了万年的美丽地球家园,在工作日志后写下这样的一句话:

工作日志: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我曾俯瞰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从太空俯瞰地球

5:35,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飞船外表面的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不断剥落,随后,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的小碎纹一样,而且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的超高温度。虽然我们的航天服是用特殊的材料制作的,可以耐受一定程度的高温、低温和防辐射,但那一瞬间,我还是因为紧张流下了汗水。

△杨利伟拿出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返回的过程是整个任务当中风险比较大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开伞的过程更是跌宕起伏。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6:14,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伞舱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收口与放开,我坐在里面有一种被东拉西拽的感觉,特别紧张。

△杨利伟走出返回舱舱门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虽然身着航天服的我,在各种减缓着陆压力的作用下,但我仍然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飞船停住了。此时是年10月16日6时23分。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戚发轫:飞船落地了,落地以后要发送脱伞的指令,这个指令谁发?有一些专家说,国外的资料显示,因为有“运动病”,所以说航天员到天上去,头晕三天以后才能恢复。但是咱们是决定一天就回来,杨利伟在一天之内运动病还没恢复的时候,让他发指令,能行吗?但是最后证明杨利伟准确发出了,我们的航天员心理状态非常好,不紧张,所以现在我们脱伞的指令都是由航天员来发的。

落地几分钟后,我隐约听到外面呼唤我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我们的任务成功了。

△杨利伟成功返回地面

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50多万公里。18年过去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已经成功,看着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穿着新一代的航天服,心里无限的羡慕和感慨,大家知道,我们的航天服已经有了两种,一种是我飞行时穿的航天服,这种航天服叫舱内航天服,也叫压力服,前两天,我们也看到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他们穿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出舱航天服,现在的航天服和我那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多改进,从舒适性到功能都大大提高,也标志着我们国家航天技术有很大的跨进。

△杨利伟在总台录制本期节目

明年,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对于未来,我想说,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会迈得更高、更快、更远,在更深邃的太空中,会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国家博物馆藏杨利伟穿过的航天服

牛蕊: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牛蕊,年出生。杨利伟穿过的这件航天服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通过对这件文物的讲述,我更加理解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国博讲解员牛蕊讲解文物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总台央视新闻、云听、央广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系列

邓小平肯定的这篇文章曾引发全国大讨论,张国立讲述丨红色印记第81集点击查看

谁是鹰击长空的“空中美男子”?郑岚讲述英雄的歼八战机丨红色印记第82集点击查看

他殉职时身上只有8元6角钱……听刘纪宏讲孔繁森的故事丨红色印记第83集点击查看

任鲁豫讲述40多年前深圳的“4分钱奖金”为何会惊动中南海?丨红色印记第84集点击查看

一无所有的南沙群岛怎么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铁城讲述丨红色印记第85集点击查看

火车平安穿行在沙漠里靠的什么?薇娅讲述治沙传奇丨红色印记第86集点击查看

邓小平视察南方坐的什么船?黄薇讲述不一样的海关缉私艇丨红色印记第87集点击查看

人民法院庭审第一槌如何敲响?李洪岩讲述“一槌定音”丨红色印记第88集点击查看

中国入世谈判为何谈了十五年?刘风讲述金笔见证的时刻丨红色印记第89集点击查看

总监制丨刘晓龙顾玉才

监制丨高岩

总策划丨樊新征崔欣

策划丨丁飞孙鲁晋

协调丨冯烁朱敏李昊刘梦雅赵初楠韩雪莹

记者丨张棉棉

编辑丨张棉棉

讲述人丨杨利伟

制作丨刘逸飞

录制丨林阳

新媒体丨杜希萌王远

音响资料整理丨方媛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徐鹏堂

特别鸣谢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5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