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样写作文十一怎样立意7篇
第一篇:立意的要求(要切题、要深刻、要鲜明)
1、立意要切题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算是切题呢?我们就拿高考作文《尝试》为例来作一下说明。从作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命题作文——一篇简单记叙文,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正确理解“尝试”的含义是最重要的。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做某事。“尝试”是主动的行为,不是被动的、偶然的行为、经历或遭遇,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体验、感受等。所谓“主动”,就是主人公面对一种新的情境,从主体意识中萌发出来的想要一试身手的愿望和追求并付之于行动(包括心理行为),并在此后获得了思想、情感上的收获、经验、教训等——这种主动行为并不排除主人公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所进行的尝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写许多尝试性的事件,如:做饭、洗衣、缝衣、登山、划船、打工、游泳、学开车、作生意、早恋、跳舞、吸烟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可是无论从正面写还是从反面写的尝试性事件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立意。例如,都写劳动,有人通过劳动的尝试,体验出劳动的艰辛,父母的辛苦,劳动的伟大,读书的重要等,从而激发起珍惜学习生活、发愤学习,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思想感情,得出“打工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手中钱,厘厘皆辛苦”的正确结论;这样才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人却得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结论,从而产生厌恶劳动,卑视劳动的思想感情,这种意义显然不正确,思想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切题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写什么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肯定写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
要想写出切题的文章,我们通常可以抓住以下三点来重点把握。
1、准确
所谓准确的把握题旨,就是要正确的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即明白题目究竟要求我们写什么。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小作文,题目为: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字左右的对话片断,诗如下:
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
试举几篇为例来说明:
〔例文一〕麻雀与燕子的对话
在一个树木茂密的山岗上,居住着麻雀、燕子、黄鹂、百灵、还有鹦鹉、喜鹊、苍鹰等鸟儿。它们整天在这个茂密的树林里吵吵嚷嚷,争论不休。它们是为了争夺食物吧?不,它们在这里是为了炫耀自己在百鸟中的本领,想取得比别的鸟们优越的地位。吵得最凶的要数麻雀和燕子了。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并不示弱,她一边报复麻雀一边嘲讽麻雀一边嘲讽黄鹂,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呢,又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她们就这样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着。看来,鸟儿没有宁日了。
这篇文章,小作者显然是没注意审题,没有正确把握题旨。题目要求写的是对话的片断,而小作者所写的小文章虽然与所给材料有关,但无一句是对话。这篇短文只是对诗的一种概述和转述,是对材料重复的叙述。
〔例文二〕麻雀与燕的对话
麻雀是生就的家鸟,只会在屋檐下树枝上做巢,居住在巢里或栖息在树枝上,喜欢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绕着人们的房舍觅食,在田野里偷谷子吃。一天,她们碰上了燕子。燕子是冬飞南夏飞北的候鸟,麻雀不能理解燕子何以要那么不顾疲劳的长途远飞。冬天,燕子又要飞走了,麻雀议论了:“看我们姐妹,冬天不怕冷,你们厚厚的羽毛还不保暖吗?你们为什么不能象我们一样常年住在北方呢?真是些儒夫!”燕子无言以对,她怎能解释得清呢?心想:我们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呀!我们身体的特征让我们必须随着季节冷暖的变化而南来北往呀!
这篇文章,小作者也是没有正确把握题目要求。文章以说明、叙述为主体,两种鸟之间没有对话,只有麻雀对燕子说了一些话,但是燕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有心理活动而己,显然不符合题旨的要求。
黄鹂与鹦鹉的对话
在广州工作的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带回两只可爱的鸟,一只是黄鹂,一只是鹦鹉。鹦鹉见有人来就会说:“您好!您好!”“欢迎!欢迎!”一类的话,特别招人喜爱,而黄鹂会唱出动听悦耳的歌,也引得大家赞叹不绝。可是两个鸟常常互不服气:你青睐这个鸟时,那个鸟不免有些妒意。有一天,正当我赞美黄鹂动听的歌声时,只见鹦鹉撇撇嘴说:“她唱得好听,还不是凭她妈给她的一副好嗓子,自己有何能耐?”黄鹂也不甘示弱,抖抖美丽的羽毛,伸伸脖子,尖着嗓子说:“她能言会道,又怎么样?她说的哪一句是自己的主见,还不是毫无原则。”“谁没有原则?”鹦鹉叫起屈来。“就是她,就是她,不然,为啥有‘鹦鹉学舌’的成语呢?”听着两只鸟的争论,我陷入了沉思。
在这篇作文中是以叙述为主体,作者转述出鸟儿的争论,显然不是直接对话:文中两种鸟分别与作者的对话,作者殷勤地充当两种鸟的裁判并“陷入了沉思”,这不是两鸟的对话,真不知作者“沉思”什么?这显然是立意不清楚。
2、立意要深刻
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把握。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意思是说,不同的人,由于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文章立意自然就不一样,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们都读过,它的立意就十分深刻,在鲁迅先生的同时代,有许多人也写过同鲁迅先生一样主题的对人力车夫的作品,但他们的立意远没有鲁迅先生的深刻。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先生作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能够看到劳动人民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2)要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说写作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此外,在写作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其一,防止人为地抬高。深刻地立意并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人为地粘贴到作品中去的,而是靠作品自身显示出来的。其二,防止意多文乱。立意不是越多就越深刻。只有主题深刻,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下面的文章,立意就很好,请仔细体会。
关于时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粗浅地知道:时间,它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需要为他人牺牲我个人的时间,说不定,他人也在为我牺牲着他自己珍贵的时间。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赶紧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间,便静下心来复习英语。这是我的薄弱环节,可要抓紧时间啊!
突然,屋外人行道上传来邻居小胖妹妹的嚎哭声。我赶紧冲出门去,只见小胖倒栽在街沿石下,我把她搀扶起来,她已经血流满面。原来,是一辆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她带倒了。我一看,自行车主正对我说:“是我不好,医院!”我想到小胖妈妈卧病在床,我有责任陪她去。这时,只见小胖妈妈已支撑着出门来,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况,把小胖抱上自行车,捂住她的伤,医院走去。
医院,挂急诊,找医生,哄小胖,急得团团转。医生一看,却若无其事地在她头上包扎一番,再打一针防破伤风,就叫回家。那自行车主付了医疗费,又把小胖推回来。我心想这一来回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可要抓紧时间复习英语了。
正想着,望到家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小胖妈,一个是谁呢?啊,这不是王老师吧?果然是她!她是我的英语老师,她特地来看我了,来帮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王老师!”
等车推到了小胖妈跟前,我便请王老师进了屋。说也奇怪,人一激动,就更专心,复习的效果格外好,王老师的问题我都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只是句式变换还掌握得不好,王老师不厌其详地讲解了许多时候。
就这样,这一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当你为他人牺牲时间的时候,他人也正在为你牺牲时间。而这,便构成了我们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时间啊,你来作证。
这篇例文,把对时间的理解与人生的感悟联结起来,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虽然叙述上不够流畅,但思路还是清晰、明了的,比较形象地阐明了当今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3、立意要简洁
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说过:“作品必须简单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闲散的形象,无谓的点缀。主题只应是一个。”确实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下面请看袁鹰的名作:
白杨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然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钏,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壮实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这番心意,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它们的名字叫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的手搂着两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明了。作者用白杨树作为题目,通过对白杨树的特征的描写,进而歌颂和赞美了为边疆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的革命精神。
4、立意要鲜明
所谓立意要鲜明,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写什么,不能忽略对命题(或材料)的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地展开,这样就会造成思想不鲜明,中心不突出,使别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例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议论文,有位小作者是这样写的:是鹰,就当搏击长空
但丁有这么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人生犹如赛跑,有运动员,也有旁观者。当你在漫长坎坷的道路上攀登时,总会有人指东说西,评头论足。不过,在我看来,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大道,人生之旅也不会总是和风丽日。成功总是与积极进取分不开的,鲜花也往往与汗水具来,只有敢于向自己的既定目标永不停足地攀登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虽然,平静幽美的港湾确很吸引人,但真正的水手总是喜欢在风浪中搏击,风平浪静的江河永远不会出现弄潮儿。
当代文坛巨子蒋子龙小学时代对作文可谓“一窍不通”,被老师讥讽道:“这个班就算都能当作家,那剩下的一个就是你蒋子龙”。而他,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用坚韧的毅力,辛勤的劳动终于没有让老师言中自己的前途。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敢于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按照自己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坚定信念,才会有所成就。
人生的道路犹如登山,只有登上险峰,才能领略无限的风光,而那些中途驻足者或是在山下仰望者以及目睹那些跋涉者的艰辛而暗自庆幸自己的安逸者是永远也不会看见如画的风景的。
所以说,是鹰,就当搏击长空,在风雨中铸造坚强。有道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
这篇文章,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有三个角度:1人只有像苍鹰一样敢于搏击,才能取得成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3人应各尽其才,才能各显其能。第一角度只是以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为论,显然没有抓住材料主旨;第二和第三个角度都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虽然可以多角度立意,但一篇短文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把体现两个角度,两个中心的材料杂揉掺合在一起,势必会使文章论点分散、杂乱无章,但经过修改,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如:是鹰,就应当搏击长空——《鸟的评说》读后
读罢《鸟的评说》,有一个感觉,就是:鸟民们对自己的同伴有些苛求。试想,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不错,燕子怕冷,但并不是懦夫,她在南来北往的远涉途中,不知要经受多少艰难险阻的考验,能说她是懦夫吗?再说苍鹰,喜鹊认为他好高骛远——这是真的,但并不能说就是缺点。事实上,燕子的远涉也好,苍鹰的好高骛远也好,都是他们的习性,是生存的需要,同伴们实在不应苛求他们。
我由此想到了人类。我们人类中像鸟们一样苛求同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农民被一些人称为没有远大理想;教师,一些人说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至于那些歌星,也有人说是用老百姓血汗钱养活的可有可无的“闲人”等等。显然这都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才能各不同。人有百相,也有百能。有的人擅长于实际工作,有的人有组织才能;有的人善讲,有的人喜唱……他们既然各有所长,就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吧。这样,他们也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们呢?是鹰,就当搏击长空翱翔于蓝天;是百灵,就当放声高歌;是农民,就当脚踏实地地劳作;是教师,就当在三尽讲台上高谈阔论……所有这些,都将是大自然中和谐的音符。
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
请记住:是鹰,就当搏击长空!
第二篇:立意创新的技巧
“意犹帅也”,它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立意的高下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大家会有所启示。
1、化大为小.立意显真情。
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表面去观察事情的本质。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可以让主题变得生动引人。如北京市3年中考作文中,有同学把笔墨放在山山水水之上,写出自己对祖国的喝彩;有同学从众多的往事人手,写出自己对父母的喝彩。这样立意当然可以,但难于出新。一篇题为《喝彩》的满分作文就有些与众不同,作者只选取美丽眉毛“舒展”与“变化”的瞬间,将老师温和可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之情状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一碗白开水》、《三粒荔枝》等文章,都属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
2、推陈出新,立意见新颖。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思路,这样才能推陈出新,高人一筹。
如以“关心”为话题作文,大部分同学把眼光放在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等方面,而另一些同学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立意便有了不俗的魅力。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对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 虽是同一题目,但由于写作角度的不同,立意便因人而异,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3、反弹琵琶。立意求深刻。
有些事,从正面写,立意平平,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写,会波澜顿起,深化主题。
一篇题为.《这个名字最贱》的满分作文,先极力描写亲戚朋友对一个满月婴儿的名字大为关心的情景:孩子的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取名为“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原来,躺在里屋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巴巴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齿不清地吐出了几个字:“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作者反面着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爱是一个普通的字眼,爱是--种美好的感受。爱可能蕴涵在老师一个关心的眼神里,爱可能深藏在朋友一声亲切的问候中。夜晚,爸爸为你端上的那杯牛奶洋溢着爱;清晨,妈妈为你准备的那份早点充满着爱。只要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爱的存在。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恸物、花草,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对初中生来说,适宜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从身边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事入手,如按话题所提示的,从一杯牛奶、一件衣服等来切入很有吸引力;从写作内容上说,一般同学会写父母、老师等人对自己的关爱,我们若能舍近求远,写自己对动物、对自然的爱,便容易写出新意。从写作角度上说,一般同学可能会写自己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我们若从“误会”或“矛盾”写起,也许文章会显得与众不同。
再举几例立意创新的指导与训练
以“今夜月儿圆”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应该比较好写。但是,要想立意新颖深刻却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引发学生讨论作文的立意。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同学们这样立意的较多:月圆之夜,我、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三世同堂,赏月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月圆人也圆。以上立意,符合题意,但未免流于平庸。“文章最忌随人后”,要写得新颖别致,就应该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突破思维的定势,言人所未尝言。
第二步,顺势利导,让学生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月圆人不圆”的事和现象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月圆之夜,我的哥哥守卫边疆,不能与家人团聚,月圆人不圆;月圆之夜,我爸爸因在外地工作,不能与我们团圆;月圆之夜,妈妈替人值夜班,不能与我们团圆……这样,立意赞扬委曲小家、顾全大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了较好的突破口。
第三步,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启发思考:“月圆人圆或月圆人不圆”,人们对此的感触和由此引发的联想有无共同之处?稍加比较,学生不难归纳出“对亲情的期盼,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赞颂”这类共同点。由此,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对以上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再把它具体化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稍加讨论,诸如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对恐怖组织的谴责,对战争的厌恶,对病魔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等等立意就应运而生了。第四步,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启发:以上立意都是睹月思人,围绕人而立。人有悲欢离合,但月也有阴晴圆缺,除了围绕人写,是不是也可以围绕月来做一做文章?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上也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写月的美好;“阿波罗登月”显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可写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见不异,假使月光难觅,也可引发人对环保的思考;月圆月缺也可引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人间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人应辩证地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夜月儿圆高辉圆
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
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 寓意法在文中的运用,首先要注意虚与实的结合。其次,寓意要高远。
前者,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以白杨寓意西北的革命人民,文中说,白杨树是那样挺拔,“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作者从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力争上游;写到它的干——笔直,绝无旁枝;写到它的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写到它的叶——宽大,片片上上;写到它的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无一不在写白杨树的特点,可以说是句句写实。但细细品味,就会发觉句句在写人,写人的力争上游、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品格。由此看来,又是句句在写虚。文章实虚结合,天衣无缝。
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花”有这样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写“莲”,由形出神,重在神韵。字字写“莲”,句句言君子,赞美君子高尚的气节,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文章这样的旨意,在当时的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了。
当代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先从正面——色彩、形状、无用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接着又从侧面——与汉白玉、大青石相比,荒草、绿苔、黑斑依附它繁衍滋生,连孩子们也讨厌它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然而,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原来是一块“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发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更了不起的是“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人们对此困惑不解,甚至还讥讽它、嫌弃它,只有天文学家才说它“以丑为美”,说它“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便含蓄而发人深思地提出了应如何正确理解“丑”与“美”的问题,启示人们,认识事物的丑、美,不能只看外部现象,而要看实质。
推而论之,对人的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文章结尾处又极力赞美丑石的伟大——“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实质上是赞扬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这又不禁使人联想到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崇高的心灵美。固然“丑极就是美极”的观点需要商榷,但是这篇文章的情趣、立意,显然要比《爱莲说》高。今天我们作文,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抒积极向上之情,立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壮志,积极进取,再重仿古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哀叹人生的情趣,怕是没有前途的。
这是因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体验而得出的观念,会因时代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2、立意中的求新法
在立意的时候,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提炼出新颖别致的中心思想,这便是求新法。立意正确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颖则是衡量文章的优秀与否的关键。如果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重弹老曲,走前人的路,那就不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即使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无人问津。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伶官传序》,可称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现摘录三节如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场迹责”“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生活在十一世纪封建时代的欧阳修,固然不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了解封建王朝更替的社会和阶级的原因,但是他摆脱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的束缚,强调盛衰在于人事,这种标新立异的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又依据史实,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种看法都是有独到见解的。在当时起到警策朝政的作用,就是对后世也不无警示意义。即使单就写作而言,欧阳修的标新立意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3、立意中的求深法
求深法即在立意时,从纵的发展方向上,深入研究思考对象,加深思考程序的方法。
《松树的风格》陶铸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杆寒冷的姿戊,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件事情,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除虫,也不需要谁为除草、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指,照亮人们前时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发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
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有它的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采,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的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像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滔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霎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健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命名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意在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可这一命题内涵艰深浩繁,没有高度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难表现的。可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把这一命题写得充实、深刻、感人,文章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树为象征,从三个方面对松树进行描述:
先是讴歌松树生命的强大,再是歌颂松树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后是礼赞松树不知忧愁和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虽是颂扬松树的风格,却由松及人,以实喻虚,处处颂扬的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作者借用松树这一形象,把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阐发得深入浅出,精湛独到,令人折服。
4、立意中的融入法
夜幕笼罩着柯城,我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陌生老翁。
“谢谢啦,真……对不……起!”
朦胧中我没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记得,今天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门口,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明亮的灯光把我们都照得棱棱清清。可是,没等我定下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地挣开了我,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脚想飞,感到这季节已一下由冬天变成催人渗汗的夏天。
我溜走了,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刊于《朝花》)
冬夜,搀扶醉翁回家,原是件极普通的小事,然而这篇小小说却立意清新,自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关键在于文末表明了写作年代——年。这就隐示了作品的“大背景”是“雷锋”又回来了,雷锋精神重新在人们的心坎里萌生。“我”曾摸过老翁的皮夹,今天却主动送老翁回家,而且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当老翁认出“我”后,“我”感到羞惭,无地自容——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当“我”溜走后,身后传来了“热情呼唤”声,这是谅解的呼唤声,人与人之间又回到了友谊、和谐、互爱的轨道上来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极普通的一件小事,却立意隽永,让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希望。倘如文章不隐示“大背景”,最多也只是告诉读者“我”转变了,立意是不会很高的。
其次,“融入法”也是大背景联系法中的一法。作者往往把大背景融入于具体的记叙(或议论)之中,使之成为与文章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作品立意的深邃,显示出作品深广的社会意义。
5、立意中的画龙点睛法
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睛之笔,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世代传诵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睛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
画龙点睛的“点睛”以“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主题思想的开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
总之,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第四篇:立意中的注意事项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因为它立意深刻,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学们在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例如要写“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就应选择这位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典型事例去写,而不要既写这位老师热爱学生又写这位老师的幽默风趣,还写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结果,文章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俗话说,“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三、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宋代有一个李秀才,他的女儿能读会写,远近闻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铜钱,铜钱上依稀刻着“开元”二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枚铜钱当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这时,李秀才的女儿经过这里,拾钱人对她说:“请用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吧。”女孩儿接过铜钱,沉思了一会儿,吟诵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围观的人先是一愣,随即齐声喝彩,连连夸赞小女孩儿才思敏捷,诗歌意义深远。
一枚破铜钱,在别人看来,不管怎样观察,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这个女孩儿却运用联想,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中心。诗的头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破铜钱,揭露了不合理社会的金钱万能的本质。
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尽则止
唐朝诗人祖咏在参加科举考试中作了一首《终南望余雪》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从“望”的角度来安排结构的。诗人从长安向终南山望去,看见终南山的一些景色。通过景物描写,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关切。这就是这首诗的“意”。
唐朝录用人才,选拔官员,所进行的考试科目只有一个,就是作诗,并且在诗的结构上有严格的规定,即五言律诗。要求考生作诗必须写八句,每句五个字,如果不按规定写,就不录取。而祖咏在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后,就挥笔写了以上四句诗。此诗因不符合规定而落选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多写几句呢?”他干脆利落地回答:“意尽!”这就是说,根据中心的需要,四句诗就表达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写就是画蛇添足。只要意尽,何必再硬凑下去呢?虽然祖咏因考试不合规定而落选,影响了他的前程,但这首诗却成为唐诗中的佳作,一直流传至今。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一句也不唆,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
第五篇:小作者谈作文立意体会
获奖作文奥秘-----立意宜深
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十年,为歌颂这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慈溪少年报》特举办了“’98慈溪大厦杯”全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接到通知,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老人们也赶起了时髦,跳起了迪斯科;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材料确实能反映改革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但我觉得参赛作文必须“立意要深”。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春寒料峭,草莓、西红柿这些原本只有在秋天才能见到的水果蔬菜,现在在市场上却随处可见。由此我想到了改革开放这二十年中我市的“科教兴农、科技兴市”战略,并萌发了指导学生参观“U不农业示范区”,以参观的形式来反映新时代农民“供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凭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而脱贫致富这一中心。
也许是因为文章的精深立意,也许是因为小作者惟妙惟肖的描述,《农业.科技、慈溪农民》意被评上了特等奖,这更激发了我们全校同学写作的信心,同时使我们明白了:好的作文,立意必须要“深”。
农业·科技·慈溪农民——“慈东农业示范区”参观记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王丹琴
冬天能吃到新鲜的草莓、西红柿,听起来多像神话呀,听说“慈东农业示范区”的农民利用科学技术,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我多么想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啊!
初春的一个周末,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参观了“慈东农业示范区”。下了车,远远地看到一排排白色小矮房。咦,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爸爸仿佛早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来:“那是庄稼的‘空调房’——尼友大棚,里面保温、保湿、防风沙,还能缩短庄稼的生长期……”怪不得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高质量的蔬菜瓜果,我恍然大悟。
我们来到大棚前。也许因为午间气温升高,“家家户户”的门都敞开着。我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可以‘挨家挨户’地参观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青瓜房。刚进门,一阵悦耳的音乐声就传入我们耳中。爸爸介绍说,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促进青瓜加速生长,使青瓜早日进入市场。真是太神奇了。放眼望去,只见篱笆架上、地上爬满了瓜蔓,一根根青瓜有的高悬着,有的斜躺着,像淘气的小男孩争先恐后地从绿叶间探出脑袋来,似乎在聆听那优美的音乐。我和弟弟兴奋极了,指点着,比画着,争论着,比谁找到的青瓜最大最长……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
当我们走进莴苣时,种莴苣的老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弟弟提出了一个疑问:“庄稼住进了房子,不是喝不到雨水了吗?”“不用愁……”老伯微微一笑,伸手拧开了大门旁的自来水开关。哇,好漂亮!房顶上十几个喷水龙头齐刷刷地旋转起来,不紧不慢,把水均匀地喷洒到每个角落,使每一棵莴苣都喝足了“雨水”。我不禁问:“老伯,您一年有多少收入?”老伯伯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一年的收入三万多元。“哇,这么多!”我惊叫起来。老伯笑着向我们介绍:他承包了三个大棚,引进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聘请了专业人员当顾问;去年莴苣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一部分莴苣还出口创汇呢!哦,慈溪农民真了不起!我听了暗暗惊叹。
参观完“慈东农业示范区”,我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农民富了,他们供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凭着勤劳的双后和聪明才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创造新的神话!
注:本文获“’98慈溪大厦杯”全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特等奖。
先列提纲 再写作文王丹琴
在改革的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要求我们参观“慈东农业示范区”后写一篇文章,来反映“科技兴市”这一主题思想。
我拿着笔,面对着稿纸想:参观中的所见所闻很多,该怎样来布局谋篇呢?于是,我像往常写作文一样,围绕中心拟了下面的提纲:
中心思想,赞扬农民伯伯在改革开放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施而勤劳致富。
1.以迫切的心情盼望去参观“慈东农业示范区”。
2.远看尼龙大棚,听爸爸介绍庄稼“空调房”的优势。(较详)
3.参观青瓜房,民伯伯给青瓜听音乐,说明农民讲科学啦(详)。
4.参观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略)
5.参观莴苣房,目睹农业的现代化设施,感慨万千。(详)
6.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列好了提纲,理清了思路,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瞧,没用多长时间,一篇作文就写好了。经过几次修改,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同学们,你们也不妨去试试这种方法。
重视·引导王耀国(家长)
我们做家长的非常重视培养女儿的写作能力,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观察,去思考,并鼓励她把看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我的女儿也很喜欢写作文。在动手写《农业.科技.慈溪农民》这篇作文前,我根据老师的要求,特地带她去参观了“慈东农业示范区”,让她领略和参观了现代农业的科学种植和先进设施,让她体会到现代化科技真了不起,从而使她能用真实的感情去描绘现代农民;也激发了她想写好作文的愿望。
我们每年总要选择订阅合适的读物,如《百家作文指导》、《小学生跟我学》等,让孩子在课外多读报刊杂志,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同时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文。
第六篇:谈作文多角度立意
最近,我上了一节作文辅导课,题为《我学会了……》。
同一题材,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确立的主题也会不同,所以,同学们在审题时,也应善于多角度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1.《我学会了穿衣服》
一般角度:写我如何穿衣服,如先伸手,再伸头,接着扣扣子……
多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这样想——
你觉得自己学会了有选择地穿衣服吗?比如,你知道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合适吗?
你知道什么样的衣服适合你的年龄和身材吗?
就这样思考,文章的内容不就可以写得更丰富了吗?
2.《我学会了打电话》
一般角度:写我怎么拨号,怎么接通……
多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这样想——
怎样才算真正学会打电话了?
我让班里的同学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如下:A.能通话;B.电话上每个键的作用是否了解,如重拨键;C.几个必须知道的电话号码,如、、……都掌握了吗?
我也补充了几点,如通话时的语气、语调你掌握了吗?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了吗?……
3.《我学会了买东西》
一般角度:写我学会了买什么东西,怎么买……
多角度立意:你知道买东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你注意过保质期吗?你会讲价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的思路是不是已经豁然开朗了呢?
下面这篇文章就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
第七篇:有无中心的前后作文(例文)
下面这篇文章就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今天,阳光和暖,微风拂面,真是一个上体育课的好天气。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齐声向马老师问好。身材魁梧的马老师笑着对我们说:“从今天起,我主要给你们上单杠练习课。”说完以后,他来到单杠前,双手握杠,轻松地上了单杠,只见他一会儿双手撑杠,倒竖蜻蜓,一会儿单手握杠,前后回环……同学们看得出了神。当马老师下了单杠时,大家才轰雷似的叫好!我悄悄地对体育委员范鸿群说:“马老师可真有一手……”
接着,马老师边口述要领,边做示范动作,要我们学习上杠下杠的动作。我练习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心里灰溜溜的。后来在马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上杠下杠动作,心里真高兴啊!但是,没有马老师的指导,我怎么能学会这些动作呢?因此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学到本领,才能像马老师那样能在单杠上竖蜻蜓。同时,我也懂得了,遇到困难不能怕,你勇敢了,困难就会被克服,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的!
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有两个:一是“只有虚心接受老师指导,才能学到本领”;二是“遇到困难不要怕,你勇敢了,困难就会被克服”。一篇文章宜表现一个中心,多中心也就等于无中心,因此这篇习作犯了中心不明确的毛病。这个同学假如动笔之前能想好要表达的中心,也许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了。
在动笔作文之前,我们应该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确定中心后,还要紧扣中心去写,要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上面《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两个中心都是正确的。如果写作前确定“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为中心,作文时围绕这个中心,具体写出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如在学上杠下杠动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是怎样悟出“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这一道理的),略写或不写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原文中马老师的示范动作略写,“只有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学到本领”等语句不写),文章就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了。
下面这篇文章是小作者经过老师指导后重写的: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一天,体育课上马老师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我主要给你们上单杠练习课。”说罢,他来到单杠前,轻松地上了单杠;又一个摆动腿,干净利落地下了单杠。接着,他边口述要领,边做示范动作,要我们学习上杠下杠的动作。分组练习时轮到我了。我双手紧握单杠,一收腹,腿一抬,腰一弯,哈,一条腿勾住了杠子。第二步应该是上杠了。我伸直了另一条腿,使劲往外蹬,想借助冲力上杠,可是,不知怎的,尽管我拼命地蹬,还是上不去。第一次练习,我以失败而告终。
又轮到我了。我故伎重演,结果我不说你也知道——又失败了。
一连几次下来,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我灰心了。我担心再次出丑,想退出练习,于是站到了一旁。马老师见状,把我叫到他的身边,指出我之所以上杠没有成功,是因为另一条腿没有摆动下压,双手没有压杠,……并开导我:“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你是能学会这些动作的。”马老师亲切的话语,使我信心倍增。
我又一次来到单杠前,再一次上杠。这回,我手腿并用,做到摆腿下压、双手压杠相结合,哈,我也轻松地坐在单杠上了!该下扛了,起初还有些害怕。我定了定神,回想一下下杠的要领,又一次摆动腿……我双脚平稳地站在了地上!马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向我表示祝贺:“你成功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
重写的《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中心明确。它通过体育课上练习上单杠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
由此可见,写文章要做到中心明确,在动笔之前先要确定文章中心,然后要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根据中心来决定写什么、决定重点写什么,并在写的过程中注意紧紧围绕着中心。假如我们能这样做了,所写文章就一定能够做到中心明确了。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一)怎样审题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二)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练习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七)怎样开头(4篇)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八)怎样结尾(2篇)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九)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及语段
初品/可拆卸活页本60张内页创意复古简约唯美可爱小清新金属活页夹笔记本文具记事本日记本子淘宝月销量65旗舰店¥21.9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