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四川剑阁金仙腔考证梁方生
四川剑阁金仙腔考证
梁方生
川东北剑阁县金仙镇地区的土语方言,对于外地人来说很难听懂。经查阅历史文献并进行田野研究,上溯出“金仙腔”的历史渊源。
考证表明:“賨人”的祖先——“板楯蛮”所聚居的川东北地区,历经汉人的大量移民入居,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
“賨人”居住的金仙地区是一个偏僻部落,被汉化过程推迟至近代中期。賨、汉民族杂居而形成的“金仙腔”,保留着先秦时期古老的音系特征,以人为本的活态化延续至今。
賨、汉民族融合的结果,为当地寻根问祖找到了新的依据,为“金仙腔”的形成得到了合理解释。
賨人;金仙腔;土语方言;活态化;文化史
引言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金仙镇地区,世世代代传承着奇特的土语方言。金仙人讲话时,字的读音很特别,绝大部分字的读音都很难被汉语拼音描述出来,造成金仙人在与外界交往中语言方面的障碍,必须模仿对方语言或学用普通话才能相互沟通。
据地方族谱考证:金仙地区大多数旺族是宋、元、明朝时期入住,各氏族来自河南、陕西、湖北等省的不同地区,语言应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习俗,说话的腔调和土语方言又高度一致。他们所说的土话,竟保留着很多先秦以前的古音和古调。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教授及研究生杨波,于年4月26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描述并分析了《剑阁县金仙镇方言音系》的情况,将金仙方言音系中实际音值或读法做成数据库,总结出金仙话是四川境内方言罕见的现象,是迄今所见的四川境内最为古老的汉语方言。
为解决金仙腔是如何形成的,考察其历史因素、环境、背境、特点、演变过程、习俗、价值和意义,笔者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金仙腔考证》一文,追溯形成“金仙腔”的历史渊源。
一、“金仙腔”概况
金仙镇是剑阁县所辖的一个行政区,历史上金仙老区是剑阁东南部,所辖面积是今东南部十几个乡镇,和剑阁县毗邻阆中、南部的七八个乡镇均属西河中上游流域的升钟湖区,有30多万民众的方音土语大体相近,有独具特色语音系统的方音。从古代沿袭至今,区域界线非常清楚。人们习惯上把这种方音称为“金仙腔”。
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是历史、区域和民族的原因形成。
二、历史因素
(一)金仙隶属巴方
老金仙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年)划规剑阁的,乞今(年)已年。在夏禹时期,金仙所在的巴方(西周开始为巴国)加入夏王朝,成为夏王朝的诸侯之一。《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至此,巴国成为夏朝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二)亡国遗民入巴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厥咎,乃降于巫山。”
译文是:有个人没了脑袋,名叫夏耕尸(板楯蛮)。从前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桀,打败了夏桀,斩杀夏耕于他的面前(板楯蛮被战败),夏耕尸站立起来后,发觉没了脑袋(国家已亡),为逃避他的罪咎,于是窜到巫山去了。巫山,即巴国所在,巴国收留了夏亡国后的遗民。
(三)金仙为賨人部落
据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商朝推翻夏朝后,賨人的祖先板楯蛮被殷人穷追猛打,从中原大逃亡而迁徙至川东北定居。一部分生活在川东北西河流域中上游的金仙地区(今升钟水库区),金仙便成为长达三千多年的少数民族——“賨人”的部落。
三、环境、背景和特点
(一)环境
《南充历史沿革》载:“秦统巴、蜀后,实行郡县制,设置了巴郡、今南充境内设有阆中县。当时阆中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区)及广元市的苍溪和剑阁东南部(金仙)、巴中市的恩阳、广安市岳池县西部和北部”。
(二)背景
元朝前,老金仙地区与今南部县的店垭、保城、双峰、太霞和升钟等乡镇,以及阆中县的木兰乡都为“西水县”(原县址在西河乡严家坝,隋末水淹后迁县衙至今南部县保城乡,今县衙仍存),包含今天的升钟库区,为西河流域中上游一带,是嘉陵江的支流。西河流域自金仙地区起,东至今南充、达州、广安、巴中、广元半部一带区域。是古代的少数民族“賨人”的居住地。
(三)特点
《舆地纪胜》卷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人定居川东北,沿渠江、嘉陵江及西河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和冶铸技术。
四、賨人的演变过程
(一)賨人名称由来
1.称赋税为賨。
《晋书·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战国的秦惠王时期,秦灭巴蜀30多年后,大约在公元前年,司马错率巴蜀兵众10万,浮江伐楚,其中賨人的先民板楯蛮再次成为秦人的先锋。在这场战争中,秦人获得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常德),这是秦侵攻六国南线的一次重要战役。论功行赏,板楯蛮被减免赋税,因巴地称赋税为賨,板楯蛮自此有了“賨人”的称谓。
2.“賨”的含义。
古代统治集团对“賨”的解释是:你给国家所交的赋税,实际是賨(赊)给国家的。国家用这个钱组建军队保护你,等于把这个钱又还给你了。这个“賨”字就是“赊”和“借”的意思。比如向别人借钱时会说:“把你的钱给“賨”我用几天,我欠账收回来马上还给你”。又如一条长板凳上先有一人坐在凳子中部,后来坐的人会要求先坐凳子的人说:“你往那一头“賨”一下嘛”,这里的“賨”是“挪动”的意思。
(二)演变提要
1.板楯蛮。
据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夏末的夏桀王时,商国率方国消灭了夏朝。賨人的祖先被殷人赶到川东北,当时被称为“板楯蛮”。
2.寅邦国。
《华阳国志》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即此。古賨国,辖今四川省达州市、广安市、巴中市与营山、蓬安、旺苍、城口等县及陕南、鄂西南部分境地。“寅人”部落联盟的寅邦国,被称为“寅人”。
3.彭人。
采录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的资料:周武王灭纣时,賨人的祖先就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纣。是夏朝统治集团(周人和彭人)的一场复仇之战,“板楯蛮”被称为“彭人”。
4.推翻秦朝。
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勇猛善战的賨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后,被封为“汉王”。
5.楚汉争霸。
《华阳国志》载:“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
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16到60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賨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
6.掀起反抗。
东汉时期,羌人数次攻汉中,朝廷令賨人击败了羌人,被称为“神兵”。桓帝时,朝廷加重对賨人的剥削和压迫,加征赋税。又遭仆役棰楚,过于奴虏。有的嫁妻卖子,甚至自残躯体。他们被迫邑落相聚,多次掀起反抗斗争。
7.分崩离析,互相对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征讨张鲁。鲁一度败走巴中,后于十一月张鲁归降,率“賨民”“巴夷”依附于曹操。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
留在蜀汉的賨人被编入蜀军之中,与青羌骑兵一起,成为蜀汉政权军事的中坚力量,六出祁山,征讨曹操。
8.李雄称帝。
《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十六国时期,有“賨人”李特领导流民在巴蜀起义。
年7月,河间王派衙博讨李特。特遣长子李荡截击晋将都护衙博于剑阁金仙镇南端的掌天山(今名龙尾山)。衙博被伏兵所围而败退,西走五连,又被截击,败出剑阁。
成汉李雄建初元年二月初十,首领李特、李辅、李远等在新繁均战死,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
公元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成为成汉(成都)的第一个皇帝,是賨人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资治通鉴》载:“李雄母亲死后葬于金仙镇东侧皇后山”。
(三)渐被汉化
1.“秦民实蜀”大迁徙。
秦灭巴蜀后,为巩固对巴蜀的统治,“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公元前年首次往巴蜀移民,凡六国王公贵族、土豪富贾、不遵纪守法,与秦国为敌,举家迁徙至巴蜀。此法令被历代秦王延续,长达多年。迁徙至巴蜀的秦民(汉民)达数万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使巴蜀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巴西文化空前繁荣。《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巴西郡第一流的人才众多......他们或学通天地,或文采晔然。卓荦不群,名扬天下,史记中都有记载。而一般的文士就太多了,难以详加记载”。
秦民实蜀后,秦民(汉民)的繁衍倍增,川东北賨人的比例逐渐下降。
2.汉人大量移民。
阆中范目带领賨人助刘邦讨伐三秦时,留在西北的賨人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集团。留在四川的賨人逐渐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
3.多民族杂居。
汉末魏晋的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賨人与汉族以及其他蛮人互相融合,被汉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4.失去人数优势。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在賨人集中的渠县至阆中一带地区,賨人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逐渐被汉化。
五、金仙腔的成因
(一)地区差别
在賨人集中的今南充、达州、广安、巴中条件较好的浅丘地带,在战乱灾荒时汉人的大量移民中,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带生存和发展。地理优势引大量汉人入住,导致汉化加快。
在賨人最西端的金仙为山区地带,偏居一偶,是賨人片区的一个偏僻部落。汉人入住时期较晚,被同化的过程要与賨人集中区迟一些时代,在近代中期(清朝晚期)。
(二)汉族入住记
根据金仙地区各姓氏族谱所载:金仙各氏族祖先,在元、明和清初就已迁居剑阁县的金仙地区。
张姓祖张智明祖籍湖北江陵,明末喜宗时择金仙竹林沟而居。
梁姓祖梁述陕西秦州人,南宋建炎二年(年),任隆庆府太守。后裔入居于金仙梁家岩。
罗姓祖乃南宋末年湖南教授罗彦芳,湖南益阳安化竹排门人。领令抗元未成,落居金仙皇后山。
袁姓祖元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金仙镇袁家沟。
蒲姓祖湖北麻城孝感蒿枝坝人,于明弘治二年(年)因宦入川,后嗣分居金仙镇西河村。
郑姓祖湖北麻城孝感蒿枝坝人,于清初来剑为宦,后裔分居于金仙郑家阁。
高姓祖高曜端,陕西耀州淳化县人氏,南宋端平二年(公元年)出任隆庆府知府,迁居于原剑州金仙(今剑阁县公兴镇)高家窝。八世孙高斗大明天顺年带五子迁金仙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比湖广填川的姓氏早近二百年,是金仙名副其实的土著先民。
杨姓祖杨光辉陕西邠州(古代地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人,因宦入蜀,后人迁居金仙场寺后头杨家坝。
金仙的王、何、李等姓氏,此前暂无资料考查。
金仙场有龚姓家族仍然延续至今,他们的祖籍为阆中人,阆中就是原賨人集居之地。
(三)遗传和影响
金仙入住的各姓汉民氏族,他们随乡入俗,久居而通婚。同化过程中,深受賨人风俗习惯、语言和遗传基因影响,先秦之前时期独特的古声古调和方言、风俗习惯,被完全保留下来。
六、賨人习俗至今仍在
(一)纺织业
1.賨布为贡品。
《华西都市报》:“蛇巴”(賨人)以麻布缴赋,谓赋为賨。“麻布”成为租赋的珍品。
2.金仙织绸。
《剑阁县续志》卷六载:“如金仙场织绸,昔时运售甘肃碧口等地,今以绸质不良,不能与乐山西南充、绵阳诸产竟利于商场。而金仙织绸者,大半辍业矣”。
金仙所织绸缎,曾远销省外,后因蚕种质量竞争而名落孙山。但金仙的“家家布”和“夹板稠”热销于市,直到民国末年。今日的“金仙织绸”是往日“賨布”的继承和发展。
(二)狩猎
1.长于狩猎。
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賨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一带,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骠勇善战。
2.金仙猎户。
金仙地区善于狩猎者比比皆是,遍布各村。20世纪50至90年代,金仙小桥村4组的人,是地方上出名的鸟枪队。日前田野调查4组村民,汇总出该组曾有老幼枪手40多人。他们经常是白天搞生产,晚上跑遍七里八沟,猎获兔子、山鸡、狗獾、猪獾、竹鸡和斑鸠等。他们获得某地有野猪或豹子的信息,会三五成群去“赶山”。金仙地区打猎的习俗,与賨人长于狩猎的特征密不可分。
(三)道教文化
1.文献资料。
(1)《晋书》:“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崖壁上有阴刻的一段资料:“因古剑阁尤其剑南所居之賨人皆奉道教,百姓亦颇为推崇。其符、录、丹鼎乃形成一方民俗,病丧之亊,道士作冹,划符之俗至今仍存矣”。
2.金仙道教。
(1)金仙地区历代都传承着古老的巫教文化,亦是张鲁以鬼道教百姓的结果。可考的有高家沟高道林世家,祖传11代,善于阴阳二教。新中国成立前,仅高梁一沟(小桥村)就有从事道教职业的道士达20多人,看阳宅、阴地和出丧。
阴阳二教都具备的称阴阳先生,又叫地理先生。修房立屋、立碑造墓,建祠堂寺庙,请地理先生察山型,步龙脉,以风水理念而建。
出丧是给丧事审时定候,驱鬼逐邪,超度阴魂。寻找阴宅,定位定向,押阵出丧,祝告山神土地,交涉地契,划符封棺等。地方称这种道士为“端公”。
(2)古代称女巫为“巫”,即“巫婆”,当地称“师娘子”或“神婆子”。男巫为“觋”,地方称“端公”。金仙地区的巫师较多,他们给病丧之事划符、念咒、卜卦和化神水等。似乎能打通人鬼之间的界限,为人与鬼神的信使。
金仙自宋朝入居的汉民族深受賨人的影响,道教和巫觋之风颇盛,形成了地方传统的风俗习惯,是賨人敬信巫觋的延续。
(四)酿酒
1.賨人的清酒。
《后汉书》记载,“賨人”与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盟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可见当时“賨人”的一钟清酒价值与秦国的一双“黄龙”(应为“珑”,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刻有龙纹的玉)对等,说明清酒是如此之贵重。
2.金仙高粱酒。
新中国成立前,金仙地区各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酿酒熬糖(红苕熬的饴糖)。普遍种植高梁,都是用高梁酿酒。
高梁酿酒质量好,纯度高,醇香扑鼻,人们会贯以“清花酒”之名,这也是对酿酒主人技术的肯定。哪家酒酿得好,会被场镇商家定购。高粱酒亦是年头佳节赠送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那时走亲访友送上一壶酒是普遍习惯。
金仙民间酿酒,继承了古代“賨人”的酿酒技术。
七、
金仙方言、语音举例
(一)奇特的方言
(金仙镇原党委副书记伏洪彪整理)
1.举例。
“蚂蚁”——读作“蚍蜉子”,“筷子”——读作“箸子”,“吃、不、说”读作“chei、bo、shuai”,昨天——读作“忆个子”,“哥哥”——读作“勾勾”。
2.具体表现。
(1)“an、ang”不分:
“干部”读作“gangbu”;“勇敢”读作“yonggang”。
(2)“an、ie”不分:
“检查”读作“jiecha”;“面条”读作“mietiao”。
(3)声母中“g、j”不分:
“狗”读作“ju”;“沟”读作“ju”。
(4)“i、Ie”不分:
“夜”读作“yi”;“也”读作“yi”。
(二)金仙方言
(金仙小学工会主席张康民整理)
金仙人世世代代讲着一种独特的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例如:
1.述时间的方言。
“夜更子”(昨天),“那早夫儿”(开头、刚才)、“黑喽”(晚上)、“往年家”(往年)等等。
2.表述事物的方言。
“拐拐”(鸟)、“劐鼻子”(野兔)、“草猴子”(螳螂)、“檐老鼠”(蝙蝠、倒掛在房檐的为檐老鼠)、饭瓢子”(蝌蚪)、“麻闹鹰”(老鹰)、“隔蚤子”(跳蚤)、“踏儿”(地方)、“打冷子”(下冰雹)、“绺儿客”(贼)、“双身”(怀孕)等。
3.表示问候的方言。
“吃厦(晌)午没得?”(吃午饭没有?),“你在爪子个?”(在做什么?),“还得行不?”(身体好不好?),“娃儿成气不?”(孩子是不是健康?),“器(去)出门啊?”(去走亲戚吗?)等等。
4.表示骂人的方言。
“好个起马子”(不好,“起马子”指女性生殖器)、“下歘子”(不知羞耻)等。
八、结论
金仙腔的文化史,首先研究其文化传播、融合、受阻等原因和过程,以现实依据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对賨人在传播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说明。
古代少数民族賨人,是56个民族之外的民族,虽被汉化,但其独特的土语方音被金仙人传承了下来,打上了賨人民族习俗和语言的烙印,是一种现在还“活着的”賨人民族的“非文本的”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賨人原生活在中原)上古语言活的证据,实属宝贵之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方生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