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管理五大怪现状新浪财经
来源:制造界网
来源/管理新纪元(ID:lsjcn)
作者/李顺军
封面/图虫创意
1/管理的迷雾
在管理领域,各种商学院风行,各种培训课程爆满,各种大师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概念不断被提出,各种企业案例被大肆宣扬。看似高大上和热闹非凡,而实际上鱼龙混杂,复杂的理论与经验化的实践,以及江糊术士、骗子一堆,不少企业被祸害。
下面我们就来扒扒管理的底裤,了解一下管理的真相。只有我们看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引发我们变革的可能性。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管理这样,即庞大复杂又没有确定性答案,有时好像一团迷雾——可以把你整得很糊涂;有时又像一阵清风——可以让你很清朗。看看这些管理名词:领导力、战略、人力资源、组织再造、组织变革、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赋能、激活个体等……你再去书店看看关于管理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经管类书不但多而且贵,一般经管图书的的订价都高于其它类图书。
看到这些管理名词和书籍,似乎管理学发展的很完善了,好像管理很精细很牛逼,好像管理到了极致,发挥了很大作用,很有效的样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深入研究你会发现,有时一堆管理学概念还不如自然科学一个概念,自然科学提出的概念真解决问题,而管理学概念却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很多都是一些只读书从不接触企业的所谓管理学家造出的概念,对实践毫无指导意义,这导致管理书籍可能一百本都不如自然科学一本。
而且管理研究,往往把整体割裂成单个部分变量,以为把变量研究明白了就搞懂了整体,这种基于机械世界观的管理研究往往不能把握管理的真相。管理往往是混沌的、复杂,它不是线性的简单因果关系。
把这些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学一遍,估计很多人就不会干管理了,因为它们往往彼此矛盾和冲突——站得角度不一样、情境不一样就会不同,甚至错误连篇、废话连篇,这种空洞的概念、没有实践的意淫管理思想充斥在管理学里。而且在管理学领域乱象丛生,很多极不负责任的所谓管理大师寄生在这个领域,不但赚企业的钱还把企业往偏里带,甚至往死里带。
管理如迷雾一样存在,我们如何去辩识真相?
2/五大怪现状
管理领域实际上有五个派系,他们各自为政,还互相仇视,都在极尽全力的宣扬自己才是最好的管理,下面我们逐一解析。
1)第一派就是学院派。
以各大高校的商学院为代表,现在他们几乎成了主流,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大多来自于他们,企业家和管理者趋之若鹜地涌向商学院,学费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
学院派一些学者搞出复杂的概念和管理模型,写出复杂的管理论文和著作,把管理搞得极其复杂,恨不到把所有变量和因素都含概进去,往往真正实践的管理者连看的兴趣都没有,或者压根看不懂。很多真正干管理的人可能一年都看不了一本这些晦涩的管理书籍。就像德鲁克这样的实践派,他写的书有多少人看?或者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还别说这些纯理论派了。而这些涌向商学院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去学管理的?往往镀金和搞圈子成了主要目的。
这些所谓的学院派管理学者很多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去实战过管理,他们给别人讲行但真正去实践就啥也不会,讲给别人行自己做却做不来。尤其是现今的一些商学院教授,不但不去实践管理理论,也不接触企业,还高高在上的给企业家或学生传授他们认为真理的管理理论,然而大多数理论是过时或无法落地的。一个国内知名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他的理论水平绝对是顶尖的,但他多次带团队都分崩离析,跟自己的学生闹得反目成仇,到如今干到退休了依然是孤家寡人,这就是管理的谎言。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创会主席、美国管理学会前任会长徐淑英,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中国管理模式全球论坛演讲上说:“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商学院的研究其实停留在20世纪的问题上,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已经相当落后了,需要现代化,需要研究21世纪的问题和创造21世纪需要的知识。”
明茨伯格专门写了一本书《管理者而MBA》批评MBA教育的失败,他说:“MBA项目不仅仅在培养管理者方面遭遇了失败,而且还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对于管理的错误印象,使他们在踏入现实时,对我们的组织和社会造成伤害。”(1)他同时在书里坦言自己没有取得MBA学位,在教了15年MBA后,他忍无可忍,要求管理学院的院长减少他的教学任务,并降低他的薪资,他说:“这只是因为我发现,在我认知的管理实践和认为意在培养管理者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太多脱节。”
明茨伯格像一个管理学领域的唐吉柯德一样,独自揭开商学院的面纱,真实地反映管理学教育的现状态,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英雄。管理学需要这样的人物,只有在不断的挑战和质疑中,管理学才能得到真正的进化。
如果任由现今商学院的教育方式蔓延,管理只能越来越落后于商业发展,只能越来越偏离于实践,最后成为一个门枯燥无味的尴尬学科。
学院派更糟糕的状态是,他们向自然科学靠拢,去研究复杂的模型和变量,以提升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忽视了实践的有效性,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对于实践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管理学是指导实践的学科,它诞生时就伴随着世俗气息,商学院刚成立时就叫“职业学院”,培养的人就是毕业后就能做职业经理人的人。不像自然学科只研究抽象理论就可以了,泰勒、法约尔等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管理理论,他们也开创了管理,直到德鲁克创建了整个管理学科,但德鲁克也是实践总结,从研究通用这些企业提炼管理知识。
“要提升’学科地位’就是换位研究范式,使用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研究范式,来研究公司的和市场中人的行为;追求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检验的信度效度,采用模型、使用抽象的经济分析、统计多元回归和实验室心理学。管理学研究由最早的泰勒和法约尔式的‘扎根实践’和‘提炼经验’,变为了学院派的‘抽象概念’和‘科学理论’。”(2)
基于这种现状,徐淑英教授高声呼吁“商学院教授们别躲在象牙塔里”,要“转向负责任的研究:创造有用且可靠的知识”。在年12月12日,由渐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首届“服务社会的管理研究”峰会上,10所中国C9+管理学院/商学院共同发表了“iwill”声明:未来将共同采取行动,全力引领中国管理学界,开展“服务社会的管理研究”!
这10所中国C9+管理学院/商学院分别是: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这10所中国顶尖商学院的共同承诺:“中国管理学术的正当性,不仅仅表现为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仅仅表现为建多少个一流学科,更应反映在揭示中国管理智慧,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这是一大进步,也就是说商院院也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但可悲是,商学院仍然在一个人跳舞。尽管这些商学院都是国内顶尖的,但这样的事情只有商学院自己在一起玩是很滑稽的,而且这些商院的领导们都老了,我不相信他们能研究出真正指导21世纪的管理。
以上我们探讨了学院派让管理远离实战,慢慢向自然学科靠拢,这很糟糕。因为管理它必须回归到实践,同时它也必须来源于实践,它不能独于实践而存在。然而现在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整个管理的话语权似乎都被学院派把控,他们是管理学“食物链”的顶端,一个原来要源于实践沉入实践的学科,最后被一帮只研究理论不实践的学者把控,这是极其荒唐的事情。
2)第二派就是实战派。
一些实践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的个案经验总结出来,缺乏提炼与规律的挖掘,往往忽视管理是有边界的,又难以获得管理学者的认可。
还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实践夸张,隐藏了一些真实情境,往往照好的说而把不好的隐掉,这也容易误导别人。还有一种实践派,完全胡说八道,夸张扭曲真实的实践,以显得更高大上,近而美化自己,他说给别人的却不是自己干的,故意把高大上的东西展示出来,把一些真正的苦功夫拿掉,这就完全是毒药。他们更害人的是还出书,拿一些低级、狭隘、浮浅的表面实践来祸害别人。把个案当至理,自以为是的实战派,忽视管理的边界和情境,误导他人。
当然更多的实践管理者是不读书的,他们也不愿意总结和学习理论,只是用经验在领导团队,没有系统的工具和方法,不断在低水平重复,干了几十年管理,可能水平停留在10年前,这也导致管理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而像泰勒、德鲁克这样的深入实践研究,像西方的很商学院教授他们走访企业研究企业再提出理论,像明茨伯格、克里斯坦森,以及一些虽然在大学但能真正沉入企业研究企业跟踪企业的,我认为他们都是实践派,所在他们的理论往往有很强的生命力。
管理理论跟其他理论不一样,只有来源于实践才更有生命力,实践的深度与厚度跟它的生命力成正比。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管理学家太少了。
3)第三派是忽悠派。
管理研究的大师不真正了解管理实践,搞管理实践的又往往鲜有理论素养或者胡乱总结,这种使管理学变成两派分离的局面,就已经很糟糕了。更离谱的是国内的一些培训公司包装出伪管理大师,他们讲伪管理知识,用故事代替管理——动物故事或历史故事,比如亮剑来讲管理,而上当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是最害人的,不但不能帮助你还会给企业种下毒药。
当把一个实践的管理活动,用一些动物故事或特殊时期的历史故事来推演时,就忽略了边界、情境、逻辑,这比偏离实践的纯理论更有害,因为复杂的理论你可以不学或者压根学不会,但这些这于粗暴简单的故事容易被人接受,它会直接把你带偏。
在管理领域最知名的一个管理故事莫过于“鹰的重生”。故事这么讲,老鹰是寿命最长的鸟,可以活到七十岁。当它活到四十岁时,喙、爪子、羽毛都已经老化,这时它必须飞到悬崖上,用岩石把喙敲掉,让新的喙长出来,把指甲拔掉,让新的爪子长出来,把羽毛拔掉,让新的羽毛长出来,五个月以后才可以重新飞翔。这样它可以再活三十年。
很多从事管理、培训,或者被管理、培训过的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好有道理,领导者爱讲,员工爱听。以此来激励我们要奋斗要变革,一个老鹰都能做到,难道做为人你做不到吗?
然而这个故事是假的,用一个假故事来解读人或组织的变革,它本来就错了。现有的纪录,老鹰寿命最长约三十七岁(有一只安第斯神鹰人工饲养下寿命达73岁),小型一点的猛禽如鹫、甚至活不出十年。
这个“鹰之重生”的故事,它之所以广为人知,是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当年在收购汤姆逊与阿尔卡特之后,公司面临巨亏,为了激发内部变革常引用此故事,以后在我泱泱大国广为流传。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的公司蓝狮子还出了TCL的传记《鹰之重生》。
还有就是一些培训公司会疯狂地卖课,通过用宏大的场面等心理控制手段来忽悠你掏钱,或通过洗脑的方式让你冲动,然后再用托儿让你不断掏钱,然而耗费了大量时间学了一堆毫无作用的概念和空洞不接地气的知识。
另外就是一些咨询公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搞出复杂的PPT(俗称骗骗你)或文本手册,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花出去了,却只能放在办公室里成为装饰。更糟糕的是,他们用理论代替实践,用看似专业复杂的工具、方法论催毁你的公司,然而可能这些理论都是错的。
“不幸的是,数据和杰出的管理研究往往无法证明理论的可靠性。管理学理论在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识之前,很少经过同侪审查或第三方验证。”(3)
4)第四派是国学派。
这种独特的管理学在中国生根发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国学经典。任何学科都有它的时代背景、逻辑结构、适用边界,把国学与管理扯在一块,是很有问题。
然而国内一些所谓的大师,把伪国学跟管理扯在一块,这就很害人,首先伪国学本来就害人,再把一个害人的东西运用到一个极具实践的管理学中,简直就是要命。
比如:很多伪大师让企业学《弟子规》、《了凡四训》。实际上《弟子规》不是真正的儒学经典,它是一个清朝落第的秀才摘录整编的国学经典内容,作为儿童启蒙读物,为啥流行?只不过是符合封建控制要求而已。而《了凡四训》很多人当佛学经典来讲,但它是一部伪佛学著作,根本不是真正的佛学著作。
想想看,这样的伪国学著作,本来就没有真正传达国学经典的思想,而且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低级的思想,再搬到管理领域,就特别容易误导,它是要命。
5)第五派是无知派。
用颠倒错乱的知识、狭隘的经验化知识、缺乏基本常识的知识指导别人,这是最有害的一派,它直接可以把你的企业坑死,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派。
国内不少这样的管理顾问和咨询公司。朋友公司就请了一名这样的顾问,一年给50来万的顾问费,结果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企业原来做的股权激励给停掉了,导致高管纷纷离职。当现今大家都在谈合伙制、平台制时,他把企业往相反的方向拉,这不害死企业才怪。
3/管理是实践的手艺
无论是理论派缺乏实践,还是实践派不读书不总结不学习理论,或者伪管理大师忽悠及用国学代替管理,都不是真正的管理,都是有害的,而无知派有毒。目前这五种情况还比较普遍,那你能想象管理服务的企业结果会怎么样!这也不难理解,为啥国内优秀企业并不多,真是凤毛麟角。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或手艺,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检验管理的有效性。正如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实践是丰富多变的,因此管理也就变得丰富多变。明茨伯格说:“管理是一种实践,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高效的管理更依赖艺术,尤其仰仗技艺。艺术是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洞察力’和‘想象力’。技艺则强调从经验中学习,管理者要在实践中摸索和解决问题。”(2)
管理就像游泳、书法等,不跳进游泳池只是学习游泳理论你永远不会游泳,不去大量地练习只是学习书法理论你永远不会写,但同时你想游好和写好,又必须在跳下去游和大量写的同时学习游泳和书法理论知识。管理也如此,你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你永远不懂管理,毕竟它不是自然科学,不能只是研究抽象概念或做理论推演,它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科学。但若只是一味的实践你难成高手,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同时不断去学习管理知识、总结管理经验你才能成为高手。
本来管理学科,就涉及到大量的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又出现学院派、理论派、忽悠派、国学派和无知派等五派分离的状况,这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而烦乱。
学院派管理著作读不下去,或无法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实践派著作又过分的拿个案说事缺乏理论根据和概括性规律提炼,也无法更好的指导管理实践。一些忽悠和拿国学当管理等管理乱象,致使瞎写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涌现,就更误导人。而无知派从底层上,就会把你带偏。
当一个东西复杂到烦乱时,必然就会在应用上打折扣。而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大家穿着新鞋走着老路,坚守过时的理念指导新实践。拿过去的陈旧模式和信念指导新时代的组织运营,看似很有道理,往往会难有成效,辛苦半天发现都是无用功。
4/失效的管理和极差的敬业度
下面我们用数据来扒扒管理学的底裤,看看这个学科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
盖洛普公司年-年对全球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进行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全球员工敬业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这是7年前的调查的数据,今天的数据呢?最新数据也不容乐观,研究机构ADPResearchInstitule(简称ADPRI)针对19个国家多名在职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发现全球范围内大约只有16%的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大约84%的员工只是在走过场混日子。
“员工敬业度在是在业务部门层面推动员工生产效率的因素,那么过去40年来美国人均生产率一直增长乏力、仅维持在每年略高于1%的水平。英国和德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似乎表现更差。”(4)
回头看看你自己的企业,员工工作有热情吗?工作认真吗?工作投入吗?这三点是检验员工敬业的关键指标。会不会出现%的员工都不敬业?会不会出现很多员工都只是为了一份工资在混日子、磨洋工、当和尚撞钟?更有甚者拿着你的钱占着职位却在骂老板,更可怕的是拿着你的钱占着重要的职位却在不折不扣地搞垮你的企业。
不要说你的企业没有,仔细到一线去看看,看看员工在工作中热情度、投入度、认真度如何?或者去宿舍听听员工都在说什么,你就知道你的员工是不是真敬业了。
通过这些数据,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敬业度如此之低?如此之低的敬业度,它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当员工敬业度很低时,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果是无法保证的,这必然导致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是无法保证的,这就很难为客户创造价值。敬业度决定性地影响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又决定性地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而员工的敬业度,直接由我们的管理决定。敬业度如此之低,充分的说明了我们的管理是失效的,或者说是失控。
你做了那么多管理动作,可能都是无效的、多余的、负面的,管理最怕乱动作,过多的乱动作会给团队带来灾难。回归管理的目的思考,管理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它通过提升效率和创造成果来为员工创造价值,最终为顾客创造价值。很明显,传统的管理没有实现它应有的目的,没有任何一项活动,像管理这样没有价值或效果之差了!
如此低的敬业度,就给了我们研究管理与实践管理的人一记重重的耳光,一堆教授在研究和教授管理,企业一堆管理者在实践管理,如此多的管理书籍出现,如此多的管理理论被推广,如此多的管理学概念被造出,随着企业发展组织架构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而结果却如此之糟糕。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那些大谈管理概念和理论的教授是不是该闭嘴反思一下呢?那些干了多年管理的实践者是不是该总结反省一下,去读读书呢?那些无耻的伪管理大师是不是该摸着自己的良心自问一下你传达的管理是不是会害人呢?
敬业度暴露了管理的真相,这充分的说明我们大多数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是无效的,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好看或有用,只是逻辑上的自洽而已。
管理是实践的手艺,它必须用实践去检验,如果说有唯一衡量管理效力的点的话,我想它就是员工的敬业度。员工敬业度,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基础。
这就是管理的尴尬!表象看,管理学很热闹,真正落到实际,管理却很落寞。
(1)享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年。
(2)参考刘较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