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油茶与泡茶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人类进入了“茶文化”,说明人类已经摆脱了采集野生茶叶的阶段,进人培育和种植专门的少量茶树品种阶段。而烹煮这几种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充饥的食物,而是作为一种待客的佳肴,加人了许多名贵的、使茶的特点更加突出的佐料,如姜、椒等。在招待亲友享用这种食物兼饮料的时候,还生发出了一套礼仪程序。
《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二类,日片茶,日散茶。”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陆游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散,而日炒青,日苍鹰爪,则撮泡矣。”
茶文化在真茶出现之后,原始茶还继续发展,到今天就是所谓的“药茶。明代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茶》中说:“凡所饮物,有茗几木叶、天冬门苗、菝葜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楮、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说明药茶和原始茶与真茶一起并行发展,使人们有各取所需之便。我说说油茶与泡茶吧,在这里首先对“油茶”作一点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年版)中“油茶”有两种解释,一种指能从籽实中榨出茶油来的植物,另外一种指“用油茶面儿冲成的糊状食品”。
真茶而所谓“油茶面儿”是在面粉内掺牛骨髓或牛油炒熟,加糖、芝麻等物制成的一种食品。吃的时候用滚水冲成糊状,也叫做“油茶”。这种“油茶”与我们要谈的南方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饮用的“油茶”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一点是南方的油茶少不了茶汁。油茶被制作成为一种威、苦、辛、甘、香五味俱全的食品。方法是将当地原生的南方大叶茶的干叶放人水中煎煮,之后捞出倒人擂钵捣碎,滤渣,再回锅,加人适量的食盐,佐以葱、姜、山樟子、辣椒等调味品,按照食用人数,分碗泡入刚用油炒得香脆的引米(又写作“阴米”,把糯谷煮熟晒干之后去壳的糯米)、花生、黄豆、玉米、粑粑籽等,作为饮料。
油茶面儿在湖南南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等地的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民族中,油茶不仅是迎宾待客的佳品,而且还是人们饭前必用的饮料。“苗族同胞认为饭前喝它可以解渴充饥,晚上喝它可以提精养神,热天喝它可以消暑解热,冬天喝它可以祛湿去寒。山区人民认为‘油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品,又有驱瘴除疠的作用。”中当地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观念。广西恭城的瑶族每天清晨和晚饭后都要“打油茶”,早晨的油茶作为早饭,而晚饭后的油茶则是消遣时光、谈天说地的配料。土家族宴客的时候喜欢在油茶汤中打上几个荷包蛋敬客,使用的鸡蛋数目讲究不少于三个,也不能多于四个。人们认为,吃一个是独吞,两个是骂人,五个销五谷,六个伤禄,七八九个则应验了那句不吉利的俗语“七死八亡九埋”。
侗族油茶泡茶是在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在唐代经过汉族人的手传播到北方、西北、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习惯,还保存了唐代的“吃”茶特色,即在茶水中加入菜食。藏族的酥油茶除了酥油和茶水外,也可以加入核桃仁、牛奶、鸡蛋、葡萄干等东西打制。这是酥油茶中的上品。不用酥油,而是使用青油打制的是“青油茶”,用牛奶打制的是牛奶茶,用骨头汤打制的是骨头茶,它们在档次上比酥油茶要低一些。回族形成的时候,中国的茶俗开始向泡茶发展。因此回族的盖碗茶中既有泡茶的习俗,又继承了早期的吃茶传统,把许多果品和糖、茶用开水冲泡,然后饮其汁。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因此在招待客人时对饮茶极为讲究。
回族比如盖碗茶,在回族人看来,这种茶具有“一防灰,二防冷,三防茶叶卡喉咙”三大好处。回族人说:“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碗。”西北回族每个人家至少要备有两套盖碗茶具,有的人家多达十几套,以备招待客人使用。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盖碗茶使用的茶具是“盖碗”,由茶碗、掌盘和盖子配套组成,俗称“三炮台”,因为看上去像战地碉堡。盖碗茶所泡制的东西,常见的有:“三香茶”,是用茶叶、桂圆和冰糖组成的;“红四品”,茶料是红茶、红枣、红糖和枸杞;“白四品”,是白毛尖茶、白糖、芝麻和白葡萄;“五味茶”,开胃化食,由苦的绿茶、酸的山楂、香的芝麻、甜的白糖和辣的姜组成;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茶料为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祁门红茶。
红四品“八宝茶”,用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桂圆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组成。当然各地对某一种茶有不同的配料,总之是很讲究,传说回族的盖碗茶起源于元代,是从云南传入西北的。元代时在云南做平章政事的赛曲赤。瞻司丁率领回族人在盖清真寺时,因天气炎热而昏厥过去。有一位老人急忙用瓷碗泡上茶叶和许多果品作为药物端来,但是瞻司丁许久没有醒来,老人怕弄脏了茶水便找来一个盖子盖住。瞻司丁醒来,喝到温暖干净的茶水,很高兴,赞扬了一番。后来瞻司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到陕西做官,就把这种饮茶法传人西北回族地区。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