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著名公案第五章
61、必修课程:
有一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故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您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那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要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在佛经里说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好像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庄已经被另外的六个强盗土匪占领了,每天他们攀缘六尘,作恶造业。六根就等于虎豹豺狼、鹫鹰毒虫。假如谨慎管理,让他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就是佛儒融和了。
62、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
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说:“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卓成禅师随意的回答,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人,在动的世界里,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独头意识都会起来活动,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63、一路顺风: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夜里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洞山禅师听过能忍问话以后,才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洞山禅师的意思,不知是慈悲,抑是讽刺,或还有别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他在此随众生活,三年后他才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时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30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禅师嘱侍者再增加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
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特别慈悲,也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讽刺他的贪求。但不管怎么说,禅僧能忍悟道了,施财设斋,这表示他舍去了贪求。
禅僧能忍悟道后,世缘已了,告辞入灭,洞山还祝他一路顺风,在禅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样。但洞山禅师自己还活着,却说禅僧能忍比他迟死了30年,表示洞山禅师早于30年前就已悟知法身理体是无生无死。
64、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道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的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的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宗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艰难一忘赵州禅师问沩山灵佑道:“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
沩山禅师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来!”
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主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
此时,正有一位学僧在旁,问道:“假如碰见真正的禅者,你将要怎样?”
赵州禅师说道:“一把有一千钧力量的弓箭,不会为打一只水沟里的老鼠而发射。”
学僧再问:“什么人是诸佛的师父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
学僧问:“南无阿弥陀佛是谁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弟子。”
学僧拿这话问长庆禅师说道:“赵州禅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导对方的话,还是放弃对方的话呢?”
长庆禅师说:“假如向两头探索,就不明白赵州的真义。”
学僧道:“赵州的真义是什么呢?”
长庆禅师终于弹出一指。学僧不明其义,继续随赵州参问。
有一次,赵王请赵州禅师说法,赵州登上说法宝座,开始诵经。学僧在旁问道:“人家是请老师说法,不知老师为什么诵经?”
赵州禅师道:“难道佛门弟子不可以诵经吗?”
又有一次,大家在诵经,赵州禅师忽然端坐不动。
学僧:“为什么老师不诵经?”
赵州:“幸亏你对我说‘诵经’,否则老僧几乎都忘掉了。”
在禅门古德中,赵州是一位非常风趣的人物,他不为打一只老鼠发射他的弓箭,他自语做阿弥陀佛的老师,你请他说法他在诵经,你在诵经他在禅思。
他不是故意在与人随便唱反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自古艰难在一忘”。
65、无上法宝: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