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话诗词从诗词中看历史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一谈起秋天,似乎就能想到悲伤。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似乎也成了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这些的代名词。
中国文学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到群体,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悲秋”思想。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中,对秋天的描述就已经带有凄凉的色彩。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小雅·四月》
悲夫秋风之动容——《楚辞·九章·抽思》
战国时期的宋玉在《九辩》里面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因为这些描述,使得宋玉悲又成了悲秋的代名词。
宋玉之后,悲秋之作更是数不胜数。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人之情也,伤如之何?——王勃《秋日饯别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以秋为主题的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感喟和悲哀。
虽然悲秋是共识,但描写秋天的诗词里面却有一股清流。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写于年。
主席离开长沙前夕,重游橘子洲。面对壮美的秋景,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慨叹“万类霜天竞自由”之余,纵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一扫前人诗词中秋的萧瑟之气。将昂扬振奋的豪情融入壮阔绚丽的诗境中。全词流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凝聚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年,由于内部矛盾,再加上身患疟疾,只得在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到重阳节之时,倚楼远眺,面对黄菊盛开,江天寥廓的万里秋色,心情也突然开朗起来,大半年的阴郁一扫而光。这是处在人生逆境时写的作品,但却处处透露着乐观和豪情。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接近尾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艰难险阻又何妨,柳暗花明之后,决心已定,长枪在手,“缚住苍龙“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虽然又是萧瑟秋风,但不同的是,现在早已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不再有半点悲怆之情,有的只是豪迈与激越。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