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年秋
年,国际政坛风起云涌,国内军阀混战,暗流涌动。
年秋,湖南督军赵恒惕密令逮捕毛泽东,毛泽东机警地离开韶山,取道长沙,南下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
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年,不才小子正读高中,正是“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读至“百舸争流”,不才狂兴大发,直指伟人失误,“争”
不应该读zheng,而读zen.为什么?想我泱泱中华,人杰地灵,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百舸”之数,实为寥寥。这些人能征惯战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解民倒悬者有之,鱼肉百姓者亦有之。若这些人一较长短,争雄称霸,尚可理解。而作为一个志在兴复中华,带领四万万人民走向解放的领袖,“争”实在是太小家子气,所以,不才认为应该是zen,怎样的怎。领袖嘛,当然要考虑如何让各自为战的军阀诸侯拧成一股绳,他需要的是包容。
当然,“争”是一个通假字,李清照在其词《如梦令》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之语;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凭阑杆处,正恁凝愁。”……这几处,争的读法释义是不才妄言的凭据。不才作文一篇,不成想,老师对此观点大为赞赏,不才也因此沾沾自喜。
但近日重读伟人佳作,结合自身一些境遇,突然觉得当时太过自负。诚然,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人们通力合作,这些人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人。然而,事实是,或许有人会因为当时的局势暂时的合作,一旦渡过风险,这些人难免故态复萌,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一个政治家,毛泽东对于当时的情形是一清二楚的,所以,该争。
这个“争”是信仰的坚守,对道路的坚持,是对潜在敌人的亮剑。“争”,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态度。
十年,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职员到创业,看到了太多的场景,听到了太多的言论,在这个随时随地讲究整合结盟的世界里,我想做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争一争,至少要守住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