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近日在抄写苏轼诗词全集,又抄到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又热血了又豪气了一盘。
04:1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先讲讲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以便于对全词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苏轼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即公元年,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五年。
苏轼出道和欧阳修有直接关系。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苏轼那一届的科考中任主考官。他看到一篇好得不得了的策论卷子,以为是他的得意门生曾巩,为了避嫌,就把本该是第一的卷子划成了第二。之后,因为欧阳修对苏轼文章表现出的豪迈和创新极为赞赏,所以有事没事就喜欢到处表扬苏轼,还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同僚,都很优秀,他们没有私仇,甚至还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但他们政见不同。政见不同就要争论,争论的结果就是吵架,吵架的结果就是哪边得势哪边说了算。王安石得势了,宋神宗让他当了宰相,让他领衔变法。
变法是件很难的工作,尤其是面对有公心又有公德还有影响力的反对派们。作为也有公心也有公德也有影响力的变法倡导者王安石,为了实现理想,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反对者闭嘴。古代的读书人,尤其是范仲淹欧阳修这类以家国天下为一生追求的读书人,为了实现理想,哪能轻易闭嘴?好吧,就让他们下课呗,或贬职,反正就是让他们的话起不了作用。
罗斌冰书法《江城子》本来苏轼对于欧阳修和王安石来说,只能是晚辈,还无足轻重,王安石没有因为欧阳修而牵连苏轼。可是,苏轼谁啊?他不会因为是欧阳修的门生而偏向欧阳修的政治理念,也不会因为王安石得势没有牵连他而不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苏轼该上疏谈论变法的利弊就上疏,还理直气壮。
其实,王安石是欣赏苏轼的才华的,但就是烦他给自己的变法提这样那样的意见,而且随着苏轼在文坛的地位不断上升,说话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于是,王安石让有监督百官权的一名御史上疏皇帝说苏轼的坏话。苏轼是个像欧阳修所说的文章独步天下的高手,却不擅长政治斗争。
好嘛,好嘛,惹不起还躲不起哦?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反正老子一身才华,不在京城搞政治斗争,就到地方上当官,好好生生地为一方百姓做实事。
于是苏轼主动请求出京任职,先是去了杭州,后来又到了密州。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在密州做太守的时候写的。
罗斌冰书法《江城子》现在我们来细品一下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年的苏轼,虚岁不到40。古代人自称老夫是一种略带骄傲的自称,有点像现代自称爷。
聊,从耳,卯音,本义为耳鸣,含义为:姑且、勉强、凑合(如聊以自娱、聊且等),依赖、寄托(如无聊、百无聊赖等),略微(如聊表寸心等),闲谈(如聊天、闲聊等)。在这首词里,聊是姑且的意思,根据全句,可译作就或也。
因此,这首词里,苏轼开句就骄傲地说:要出城打猎了,苏爷我今儿就来张扬一盘年轻人的狂放。
咋张扬?“左牵黄,右擎苍”,左边牵一条黄色的猎狗,右边举一只威猛的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戴锦帽穿貂裘(貂皮做的衣服),我们出猎的队伍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席卷了平坦的山岗。这里的“千骑”不是实数一千骑,指出猎的队伍庞大。
如此浩大的出猎场面,整个密州城的老百姓都出来围观了。面对倾城之众,苏轼说,好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密州城的全城百姓,你们都随太守我去出猎吧,我要像孙权那样,给大家亲自射杀一头老虎。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权领袖,十五岁当县长,十九岁接哥哥孙策的班一统江东,妥妥的少年英杰一枚。
罗斌冰书法《江城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猎之后会做什么?吃哦,喝哦,大吃哦,大喝哦。苏轼向来是好酒之人,本身就豪迈,酒后便更是豪迈。所以,“酒酣胸胆尚开张”。酒至酣处,胸怀更开阔,胆气更张扬。然后呢?“鬓微霜,又何妨?”如此如此,即便两鬓有了些白头发,又何妨?不妨碍的,不妨碍的,年龄是什么东东?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呢。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时期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地方名,原汉中太守魏尚原抵抗匈奴侵扰有功,但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后来汉文帝派冯唐持了符节代表皇帝传令,赦免了魏尚原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官职。这里,苏轼以魏尚原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他去担当保家卫国的重任。
我们都知道,唐宋之间是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向契丹割让了幽云十六州,打开了中原的门户,直接导致之后的宋王朝失去了北方天然的军事屏障,从北宋到南宋多年的时间,抗辽抗西夏抗金抗蒙古,一直抗到元朝替代了宋朝。
苏轼的时期,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所以,苏轼说,等皇帝派他去前线了,他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拉弓如满月,瞄准西北方,射向天狼般的西夏侵截者。
罗斌冰书法《江城子》之前我们讲了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他得罪王安石了在中央政坛不得意,面对外敌侵扰上不了前线无可奈何,只能在地方任上一展抱负。好在苏轼还真是个好官,他在地方上真真正正是为老百姓做了实事了。当然,也是因为他在地方上做了实事,让他更想施展更大的抱负。怎么办?写词!以当时苏轼在北宋文坛的地位,他的文字一出手,就会立刻轰动全国。
于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出,韵调铿锵,气势雄浑,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也对后来南宋倾情而涌的爱国词有了直接的影响。当然,自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始,苏轼也奠定了他在宋词上豪放派开山鼻祖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