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吃播背后,粮食安全才是国本
对于现代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共同体来说,农业依然是国家的天字第一号的事业,18亿亩耕地是一个不能触及的红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根本当中的根本,它不是想象出来的问题,不是居安思危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危险。——雷博
前段时间,央视点名批评了大胃王的吃播秀,指责播主们严重浪费粮食,节目播出后,各大平台开始整改,叫停吃播,结合不久前的“杜绝粮食浪费,确保粮食安全”,似乎曾经影响祖辈大半生的吃饭问题又冒出了苗头。
从国际形势来看,粮食危机正在逐步浮出水面,新冠疫情以来,越南、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开始为粮食出口设限,优先保障本国粮食供应。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也发布了《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在疫情和蝗灾的影响下,全球正面临着50年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近10%的人群处于饥饿状态。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粮食问题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作为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民族,中华民族早在周人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周人的民族史诗《诗经·大雅·生民》里,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以农业之神的面目诞生在了中华民族的世界里。
读书会2.0×雷博《读书会2.0时代:读懂你的精神困境》
01.
后稷:天赋异禀的农业之神
图丨后稷“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意思就是后稷生下来还在爬的时候,就特别聪明,眼睛亮晶晶的,好像知道什么东西一样。就是我们经常说一个孩子特有灵性。
这种“克岐克嶷”在什么地方表现最明显呢?在吃上。“以就口食”,这孩子抢吃的这事上没人能比得过他。你不用追在他屁股后面给他喂饭,他自己一个人就吃门门香,你看着他吃你都觉得香,能治愈厌食症。
而且后稷更厉害的一点在于,他不仅爱吃,人家还会自己种。“蓺之荏菽,荏菽旆旆”,荏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豆,“荏菽旆旆”就是大豆长得特别茁壮的意思;然后他还种禾粟,禾役穟穟,长的很茂密;种麻麦,麻麦幪幪,长得非常旺盛;种瓜果,瓜瓞唪唪,瓜是大瓜,瓞是小瓜,都是果实累累的样子。
唪唪还带着一点拟声的意思,非常像瓜农在田地里拍瓜的声音,“嘭嘭”、“嘭嘭”。这段话中几个拟声拟状词的使用,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用的都是叠声字,给人一种非常饱满的、具有生命内在韵律和力量的感觉。
如果你想去形容农作物长得好,很难找到比《大雅·生民》里面的这段形容更到位、更有味道的词语。这很明显是一天到晚跟农作物打交道的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你不能只靠眼睛观察色彩形状,必须在一个自然的、鲜活的场景中去触摸它、拥抱它、全方位地感受它,才能用出这样的词来。
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后稷这样一个以神秘感生的方式、经历了上天残酷考验的神奇小子,他最大的超能力竟然是“种地”。
图丨帝王道统万年图册·后稷稼穑这就有点像一个万众期待的英雄出生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难道不应该是他在什么地方找到了一块大石头吗?石头上面插着一把谁都拔不下来的剑,最后只有他把这把剑拔了下来,然后拿着这把剑了打败了怪物,拯救了公主,拯救了部族,拯救了大地,拯救了天空,最后成为万人敬仰的英雄。
史诗嘛,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套路吗?结果故事的发展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所以问题来了,作为周人的史诗英雄,为什么后稷的天赋技能竟然是种地呢?
02.
作为周人祖先
为什么后稷的天赋技能是种地?
图丨红高粱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面上,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农业对周文明带来的哪些实质的影响。
首先,农业意味着相比采集和狩猎而言,有更加稳定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人口、更持久的定居和更深厚的文明传承。这是一个常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第二点,农业对于先民来说,还意味着稳定的社群、伦理、亲情,也意味着更深一层的价值追求。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点在周人的文化传统中体现得很明显。
比如说,《孟子》里有一段话“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西伯指的就是周文王,孟子评价周文王有一个很大的本领,那就是他非常擅长“养老”,不但他自己对老人很尊重,整个社会都形成这样一种敬老养老的风俗,能把长者的智慧和青壮年的活力结合起来。
这在先民那里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地方风俗里,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就要被遗弃的。而周人因为有强大的农业支持,不但拥有剩余财富,还能够在剩余财富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套良好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伦理关系,使得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都有安全感,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伦理秩序和价值观对整个中国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农业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意义。前面提到的几个叠声词,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我们可以感受到植物生长的那种韵律,那种带着音乐感的、和大自然的应和关系。在这种音乐感当中,传递着某种生长、稼穑、收获的喜悦。
在先民那里,稼穑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无中生有,从一到多,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时间流转又是如此稳定均衡。在变化和不变当中,可以感觉到一种极大的确定性和秩序感,引导人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想象,让人觉得我的生活世界核心特征就是生生不息的秩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夏雷冬雪,春华秋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这种秩序难道不是天地宇宙给予的关怀和善意吗?而我是在这样的天地秩序中孕育出来的,所以我的生命状态难道不就是对这种关怀与善意的继承和展开吗?
所以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天地自然蕴含着一个绝大的善,这个善也是人性本善的根源。它比我们现实当中看到的善良与邪恶的对立要更高一个等级,是一种更根本的宇宙秩序,是人对于秩序的归属感和向往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稷这样的农业文明先行者,之所以被赋予极高的神圣性,就是因为他把天地宇宙给予人类的秩序和善意,以农耕、以种植的方式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人不再依赖自然由神灵主导的生长,而是自己通过种植也可以创造生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借助农业、借助种植,人和自然建立了一种深度的融合交互关系,让我们从此不再是漂泊的流浪者,而能够更踏实地安顿在大地之上,跟大地产生一个紧密深厚的联系。
以上就是后稷这个农业英雄的意义。首先是稳定丰富的物质生活,其次是亲密牢固的社群伦理,第三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导向。这三者不仅仅是周人、周文化的特点,也延续展开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特色
03.
性命攸关:农业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图丨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农业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历代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安全是国本。中国历代王朝一个重要的政治责任就是治理水旱灾害,而治灾就需要以农业为本。平常的时候,如果连续碰上几个丰年,在古代储存技术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粮食就不值钱;然而一旦到了灾荒年景,粮食变成保命的根本,又会无上限地涨价。
《韩非子》里面有一句话叫做,“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意思就是,丰收的时候,就算是不熟悉的客人我们也好吃好喝招待,可如果是饥荒年景青黄不接的时候,哪怕是亲兄弟,也不会把东西让给他吃,因为给了别人,我就得饿死。所以从灾荒治理角度讲,农耕、粮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丝毫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情况。
比如明代曾经为了出口丝绸赚取白银,大量种植桑树,结果应对灾荒的能力急剧下降。清代的山西也出现了类似状况,为了种植鸦片赚取银两,导致了饥荒年间大量百姓饿死。所以,农业一直都是一项性命攸关的大事。
因为农业是如此重要的根本,所以在中国古代的长期治理实践中,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观念。重农抑商并不意味着放弃商业,正好相反,它是一个必要的政策调节手段。因为在实际的社会运行过程中,商业有非常强的财富聚集效应,相比于农民苦哈哈地在土地里面扒粮食,做商业是更轻松的。
汉代人王符在《潜夫论》里面批评“举世舍农桑,趋商贾”。他说你看现在洛阳是个什么局面?“浮末者什于农夫”,就是干营商这些浮末事情的人十倍于农夫,而“虚伪游手者又什于浮末”,所以是“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经验教训。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市场化时代,不需要那么重视粮食,反正国际市场上都可以买。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先不说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全世界哪有那么大的供给者能够供得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图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所以,对于现代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共同体来说,农业依然是国家的天字第一号的事业,18亿亩耕地是一个不能触及的红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根本当中的根本,它不是想象出来的问题,不是居安思危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危险。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永远都要重视这个事情。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最基本的工业制造能力,物资生产能力,这是你的本。如果大家都丢掉了这个本,都去搞一些看上去很漂亮,很容易来快钱的这些行业,那会出问题。不同的行业形成必要的生态和比例,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最后形成了一个“以一奉百”、“头重脚轻”的格局,那就非常危险了。
撰文:雷博丨编辑:兰兰丨配图:网络
转载/合作mkt
eidos.wiki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