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校园飞鸟集,华科教授用8年时间为
清晨的喻家山是鸟的天堂,夏日初阳微露,鸟声已在林中、水边回荡。
6时,华中科技大学湖溪河,何岭松停好自行车,从硕大的帆布包里掏出巴掌大的微单,开始了一天的“科考”。
还没走到水边,就看见叽叽喳喳的鸟儿在草地上跳跃,人走过来也不躲。鹊鸲、翠鸟、灰喜鹊、珠颈斑鸠……短短二十来分钟,何岭松认出了27种野鸟。
突然,一个白色身影轻巧掠过河面,带起一阵涟漪。“哟,须浮鸥来了,生物钟很准啊。”何岭松兴奋地说,每年这个时节,须浮鸥都会在校园露脸,“一周前还没有呢。”
何岭松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从教三十余年,专业上的荣誉获得不少,不仅是国家教学名师,年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科研教学之余,他还有个外号:华中大校园中最勤奋的“观鸟人”。年,何岭松被学生们“忽悠”着爱上了校内观鸟,开始专门为华中大校园中的野鸟拍“写真”。也许是少年时代跟随从事铁路建设工作的父亲“走南闯北”,远离都市成长的缘故,他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观鸟、拍鸟,也成了他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岭松,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园里观鸟和拍鸟。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华中科技大学山水相依,林草兼茂,72%以上的绿化率,让整个校园漫天青翠。在这所“森林大学”里工作生活多年的何岭松既观鸟也观生态,“一个地方的环境好不好,小鸟会用翅膀投票。不少罕见的、珍稀的鸟类都在我们这里栖息驻足,喻家山麓,东湖岸旁,不光是知识的殿堂,也是一座自然宝藏。”
华中科技大学绿化覆盖率达到72%。何岭松摄
8年观测种野鸟,约占武汉市有记录鸟总数50%
禁声,轻动,沿着石径缓行,何岭松小心翼翼靠近,时不时举起相机拍摄。
和日常印象里扛着长枪短炮的“拍鸟族”不太一样,他喜欢轻装上阵,包一背,自行车一蹬,清晨或傍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简单便携的器材,在于他观鸟的心态很“佛系”,喻家山、青年园、湖溪河晃一圈,不求必现,寻求的是和小生灵的随缘邂逅。
何岭松从年开始观鸟,那时他习惯往校外跑,马鞍山森林公园、江夏八分山、东湖湿地,都是观鸟的好去处。直到年,在八分山拍鸟时,他偶遇了一群本校观鸟小组的学生,校外的鸟类如数家珍,校内的鸟类也能娓娓道来吗?学生们希望何岭松能为华中大“爱鸟周”提供一份校内常见鸟类名录和定妆照。
穷于极目,失之眉睫,当时,他虽然已拍鸟多年,但还从未在校园内认真观过鸟。“我被同学们一语点醒,鸟飞过我的城市,也飞过我的大学,我最应该把咱们华科的鸟儿拍好嘛。”
何岭松拍摄的校园景致。
从那年秋天开始,何岭松每周专门抽出周末时间在校内拍鸟。金秋时节,候鸟的迁徙高峰,华中大是它们频繁的落脚地。在湖边林间,他意外地在拍摄到了寿带鸟、三宝鸟和白腹蓝鹟,这是武汉市郊外也不常见的稀客。在喻家山顶凤飞台,他还观察到凤头鹰、苍鹰、雀鹰、蛇雕、燕隼、红脚隼等十多种猛禽。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看着学生们读书的小鸟。何岭松摄
华中大校园有多少种鸟儿?他想尽快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又怕太快知道。几个月坚持下来,他共拍摄了多种野鸟。校园里鸟类的丰富度超出他的预期,这也让他坚定地将镜头转向校园,最美的鸟儿肯定是下一种。
何岭松的家在华中大的一角,从阳台望去,可以俯瞰整个校园。郁郁葱葱的苍劲大树,比多数教学楼还要高,人、楼、道路,反而成了绿色海洋中的点缀。每年春季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短暂时间,牛背鹭都会如约而至,结伴从华中大校园上空蹁跹而过。白色翅膀,金黄色躯干,舒展的飞翔姿态,沿喻家山南麓山腰飞过,从他家中阳台上,正好可以看到这一绝美景致。
今年5月,何岭松于家中阳台拍摄的“牛背鹭飞越华中大”。
鹭科鸟类喜欢在夜间迁徙,天刚亮时是能在校园中观察到它们迁徙的唯一时段。为了拍到最佳视角,何岭松每年春天,都会5时30左右起床,守在窗边,等待它们的身影,“像是一期一会的朋友”。
从年到现在,他个人观察和记录到的校园鸟种数已达种,约占武汉市有记录鸟总数的50%,其中拍摄到清晰图像的鸟类就有种。“目前,武汉市有记录的野鸟大约在四百种左右,理论上说,大部分鸟儿应该都在华科留下过倩影,很多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红交嘴雀的首次武汉记录,是在华中大发现
“少见的鸟儿常见,常见的鸟儿多见”,何岭松说,鸟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而华中大有着鸟儿们最喜欢的几类生态环境。
比如青年园和东一楼前小花园,是灰喜鹊、斑鸠、戴胜、白头鹎、啄木鸟等喜欢在林地和草地中活动的鸟类的主要场所。而像眼镜湖、东九湖的池塘、湿地,是观察黑水鸡、小鸊鷉、白鹡鸰、棕头鸦雀等喜欢在浅水中、湖岸边和挺水植物丛中活动的鸟类的绝佳处。
华中大青年园荷花塘中的翠鸟。何岭松摄
代表山地特征的喻家山,是观察过境候鸟的相约地,每年春秋两个迁徙季,大量候鸟从喻家山飞过,或者停留下来短暂歇脚,随之而来的还有苍鹰、普通等迁徙猛禽;代表湖泊特征的喻家湖,是观察中型以上水鸟的集中点,常年可以看到绿头鸭、斑嘴鸭、白鹭、夜鹭等水鸟,冬季还可以观察到红嘴鸥、西伯利亚银鸥、普通鸬鹚等越冬水鸟。
苍鹰御风飞翔,银鸥嬉水流连,“不少小鸟和猛禽喜欢在喻家山歇脚,我们推测,一是因为喻家山比较高,鸟儿们好隐藏,二是喻家山上树的种类多,到了秋天会结各种小果子,鸟儿们喜欢吃。”
不仅是常见鸟类多,华科校园里还藏着不少珍稀物种。
几年前,何岭松偶然在华科校园拍到红交嘴雀,和武汉观鸟协会的同仁交流,才知道这是红交嘴雀在武汉首次发现。去年冬天,他还在喻家湖上发现了一只漫游的青头潜鸭,而青头潜鸭目前在全球仅存千只,被列为极危物种,比大熊猫还要珍稀。
何岭松在华中大校园拍摄的红交嘴雀,这是它在武汉首次发现。
喻家湖上发现的青头潜鸭,目前在全球仅存千只。何岭松摄
据《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显示,年,武汉市观测记录到野生鸟类种,为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以来,观测种类最多的一年。而何岭松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观测记录也不断在刷新。今年4月,他观测到华中大第号鸟,冕柳莺,今年5月,他记录到华中大第种鸟,理氏鹨。
“鸟儿的背后是树,树的背后,是我们华中大几代人70年来的传承。”据校史记载,华中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校园里满是石坡、荒地,一代代师生不断植树、护林,才有了如今的“森林大学”。何岭松介绍,这几年,学校的环境仍在不断优化,比如曾经是“臭水沟”的湖溪河经过整治,重回绿水碧波,更实现引东湖入校,湖河一体。“很多以前只是匆匆过境的夏候鸟,开始在这里停留,湖溪河也成了学校最适合观鸟的地点之一。”
此外,野鸟生性敏感,害怕惊扰。“在华科,人注意不到鸟,鸟也注意不到人,大家对彼此的存在习以为常,各干各的,自得其乐。”
上课教学生“听声辨鸟”,编写校园《飞鸟集》
多年的观鸟经验,让何岭松对小鸟的习性了如指掌,不仅能一眼认出鸟的种类,还能听声辨鸟。
珠颈斑鸠叫起来是“ker-kuk-kurr”的三音节升调,所以也被称为咕咕鸟;山斑鸠是“gu-gu-gu”的三音节降调;紫啸鸫周身长满紫蓝色羽毛,点缀白色斑点,非常好看,叫声是刺耳的“tzeet-tze-tzeet”高频啸声,非常刺耳;白颊噪鹛则是“吉呀,吉呀”。
他将这一技能引入课堂。给学生们上传感器信号处理课,上课时间正好是上午10时左右,校园里各种杜鹃“布谷布谷”在窗外叫。
盘旋于喻家山上空的小鸟们。何岭松摄
“我会告诉他们通过信号处理的原理,来识别不同鸟的叫声。比如大杜鹃的频率是赫兹,四声杜鹃是赫兹。”
“何老师是我们的必修课老师,基本上过他的课或者跟他熟悉的学生,都会听他说过鸟的故事。”华科测控技术仪器专业大三学生苑巍说,他知道华中科技大学被称为“森林大学”,但此前只觉得学校里树多,在何老师的指引下,他和同学们也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