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蓝料珐琅彩蒜头瓶鹰击长空竹均楼
乾隆珐琅彩与雍正一脉相承,特别是蓝料珐琅彩与雍正时期的胎、釉、彩完全一致,包括画工画法,甚至工匠都应该是同一批人。今天开始介绍乾隆珐琅彩系列,第一件:蓝料珐琅彩山水诗文蒜头瓶。
众所周知珐琅彩无大器,这件蒜头瓶在珐琅彩中算大器了。高22.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约12厘米,圈足也有7厘米。在料款珐琅彩中比很多馆藏品都大。
这件是馆藏品乾隆珐琅彩,发出来是比较器型,看得出来完全一致,连尺寸都差不多,包括描金的口沿,在我们那件上的表现是口沿微凸起。因为我们的拍摄水平有限,不管怎么拍都有点变形,不能完美的体现珐琅彩瓷器的线条美。说实在的,馆藏这件更符合乾隆的欣赏品味。
先贴两处画片看看,虽然是乾隆款,却完全是雍正风格。整个画面的布局也是雍正最喜欢的山水诗文、高峡平湖、山中隐士的景致。上面的画片水波荡漾,画的非常细致。台北故宫馆藏一件执壶也是如此画风,一笔笔细致入微地画出水波。很多山水诗文珐琅彩上的水波纹画得不够,估计是烧制的时候火温没控制好烧飞了。水面上一叶孤舟坐着一位老丈,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个曾经周游列国、满腹经纶,如今隐居山林,日日穿林渡水、对弈饮酒、逍遥自在,岂不快哉的老人。呃,这是我梦中向往的生活。下图微风吹不动柳条,黄花百草丛中的那间小屋,会让人想到这里一定住着一位秉公心怀仁义扶保疆宏的高士。
这是台北故宫馆藏的那件执壶的视频截,网上找不到高清图,只好用视频截图了,水面上的水波纹清晰可辩。蓝料珐琅彩瓷器馆藏品很少,雍正料款一共五件,北京台北各两件,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一件。乾隆料款蓝料珐琅彩馆藏品一件没有,只有年保利拍卖了一件,所以比来比去就那几件。这与乾隆的爱好有关,乾隆不像他父亲那样喜欢高贵典雅的瓷器。他最喜欢富丽堂皇的东西。说白了,乾隆最喜欢黄金,一切金灿灿的东西他都偏爱,连木器都偏爱金丝楠木,偏爱到一度想挖明代皇陵盗取金丝楠木,后被大臣劝阻。这重口味的审美真的不知道随了谁。
瞧瞧这件,这是今年苏富比的拍品,还没拍呢,我用一下图,富丽堂皇的一件藏品。这件轧道胭脂红和胭脂红上面的蓝料都是珐琅彩。
瞧瞧描金的磨损程度就知道,这件烧制成功以后,作为陈设器一定使用了很久。上面的蓝料,以及胭脂红泛油光,这是珐琅彩的特征,也是鉴定标准之一。但是这件上面有大量的粉彩,也有人说是洋彩。所以这件不是纯珐琅彩。再回到本期这件,正是由于乾隆不喜欢高雅的瓷器,所以乾隆朝蓝料珐琅彩山水诗文瓷器烧好以后放入仓库,基本上都没有使用过,晚清后期流入民间。
左边是完整的山林石阶,拾阶而上能看到山中小屋,右边放大了山林石阶,画得非常细致,一副完整的水墨山水画。
这是台北故宫馆藏的那个碗的局部截图,这是印刷品,所以色差严重,看看山林石阶就行了,画风一致。都是受宋元画风的影响。我那件比台北故宫这件更细致。清代早期从上到下都崇尚宋元画风,文人纷纷效仿,以当时的大画家王翚王石谷最为有名。他的画对雍正一朝以及乾隆早期山水诗文瓷器影响很大。
王石谷的山水画,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平湖,一样的一叶孤舟。
左边是另一个画片,松柏挺立巨石之上,这是典型的宋元画风。宋人喜欢把松柏画的比巨石还高大,以突出松柏欺风傲雪依然挺立的精神气节。右边是王石谷山水画的松柏,包括上面的松枝,简直就像一个人画出来的。所以蓝料珐琅彩的山水诗文都是大文豪作画,不是一般的匠人能比拟的。
刘越老师曾经在谈到珐琅彩时,说过珐琅彩有七绝:诗、书、画、印、胎、釉、彩。上面是款和胎,款依然还是雍正时期的书法家徐国正书写。胎继承了雍正瓷器的泥鳅背,却比雍正的圈足修的更加平滑,雍正珐琅彩圈足虽然是泥鳅背却过于纤细。
这件是台北故宫馆藏雍正珐琅彩的圈足,顶端非常纤细,跟乾隆区别很大。
这是隔着二十倍放大镜拍的款,放大能看到刘越老师说的每一笔的外边颜色深。刘越老师说这是书写的人紧张,字写的拘谨。用力与笔锋外侧造成的,有道理。
珐琅彩瓷器仅靠文字描述可能缺少质感,朋友们要求配合视频,视频回头发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