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这10个方面,让你的诗词更完美诗
《诗成之后需要注意那几点》
—白杨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诗成之后,需要注意那几点。
假如说大家都写了一首诗啊,那么我们对于成诗如何看,一首诗写完了,每个字都齐刷刷地站在你眼前,等待你的审查。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将军,在检阅你的士兵。那么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看“对”:
看单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交替;看联句中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遥遥相对。这里有个例外,就是拗句,拗句是不符合规范格律格式的律句,拗句大多问题是存在“孤平”,拗句是可以救的,我们把弥补句子平仄和谐的过程叫做救拗。不是律句的句子是奥特曼,根本谈不上拗不拗、救不救的问题。
救拗分两种,
其一是句中相救;其二是对句相救。百度上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不妨去搜一搜。
二、看“粘”:
看上一联的后半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其相邻的下一联前半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相同。
这还有一个例外,就是,上面的句子如果是拗句,我们怎么相粘呢?回答是肯定的,就是以假使上面的句子是正常的格律格式去相粘。不然,你的诗句平仄就会信马由缰,痛快是痛快了,但是前面是火坑。
三、看组词:
看你的诗句里是否存在现成的常用的词组,律诗中尽量少用词组,这些词组主要是指四字成语(有典除外)、连绵词等。因为律诗的字数少,我们应追求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的境界,一个字如同一个士兵,一个队伍里如果出现许多连体人那就不好看了吧。
四、看词性:
主要是看动词,有的同学认为,动词活泼灵动,如果多用动词,那么句子不就生动了吗。我们倡导的是巧用动词,动词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动词最合适。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动词的确是活泼灵动的,但是要是用的过多,那就是过犹不及,而失去了句子的平稳性,一个淑女静静地坐在窗前,手托腮,偶尔频频一笑,那才是美我们不期望她患有多动症。
五、上面的都是看,下面呢,
我们用分析,第五就是分析题目。
六、分析起承转合:
起,要起的平,不是平淡而是平稳,如石缝间流出的涓涓细流,不是象消防栓里喷出了高压水柱。起句的作用就是让读者思维,神不知鬼不觉地顺着你的起句走下去。
最近一个电影,名字叫《让子弹飞》,电影一开始是一直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盘旋,逐渐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嶙峋的山崖峭壁。那么,这如同我们诗句中的“起”。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说了“起”的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形式也在等待我和我们去学习。因为我们是初学阶段,那么我们假设除了“景+情”的写法,其它的写法都是错误的。(其实啊,其它写法比景+情要高深的多,不好掌握而已,但不是错啊,我只是假设而已)。
那么我们如果在起句中就用情过重了,下面的情句是很难突破起句的障碍而得到进一步升华的。这比如一场话剧开场总是徐徐拉开帷幕,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走向高潮。如果帷幕瞬间拉开就扔出来一颗炸弹,那就是恐怖事件了,看台上是一片尸体。还有什么戏剧可看。
承,有了平稳的起句了,那么承就可以顺势而来了,这个顺势而来一定要有逻辑性。“顺势”是顺着起句的“势”,是选取对你全诗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势”,不是你异想天开的“势”。而且这个“势”大多反映在承句的前半句,后半句呢,这里就有一个技巧了,因为承句要求对仗,有的同学认为对仗是个难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难点是因为你没有全诗的构思意脉,如果你的构思意脉充分完备了,那么承句的对仗,就是你转句续情的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承句的后半句所搭建的,承句的前半句是顺延起句,那么后半句就要利用对仗这个平台,去选择对你抒发转句的情感有用的景物上来了。可以这么说,承句的后半句就是你靠近情感的一个媒婆。那么有了前面的铺垫,你何愁没有情感所写呢?这转句可是你抒发情感的位置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你再不说出你的感受,那就晚了。
可是,你应该抒发什么情感呢,回答是,要抒发与前面景物有关的情感,你前面选择的景物就是为了给你在转句中抒发的情感提供保障的。你的情感千万不要偏离了上面你选择的景物。如果偏离了,那么前面就成了废话了。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转句这个对仗句。这个对仗句与承句的对仗句所承担的任务完全不一样。
转:转句的对仗句是你情感的升华,是一句比一句所言的要深要透,或者要淋漓尽致的无奈、有个悬崖就往下跳的决绝。千万不要停留在承句的层面在那里墨迹。那么,有的同学要问了,转句如此声势浩大,那么如何去平息呢,别怕,我们还有合句。
合:一种如同包饺子,一种是前半句包饺子,后半句把诗境拉伸至无限,大家都包过饺子吧,赶皮、放馅、捏合。如果把起句比喻为赶皮,那么,合句就是把承句、转句的馅捏合起来。
刚才提到的合句两种情况,前一种就是首尾呼应,后一种就是捏合完了,再搞出几个美丽的花边来。
这样,起承转合的饺子一下锅,饺子煮熟了,诗也写完了。读者肯定爱吃。同样都是饺子,馅不同,反映的内容也不同,饺子的味道也不同。读者呢,各求所好吧。
另外再提到那部《让子弹飞》的电影,在影片结束时,屏幕上依然是一只雄鹰在空中盘旋。我认为这就是电影剧情的“合”。
七、分析炼字:
我们看过很多唐诗,以一联为两个半句划分,总会找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上半句是动态的,而下半句却呈现出静态,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感觉非常好,这就是择字的一个技巧,动静结合,断续相应,相互衬托,保持句子的平衡与和谐。
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知”相对比较静态,“插”就比较动态。还有前半句是有“断裂”之感,那么下半句就弥补为“连续”状态,
比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中的“断”就是断裂感觉,下句马上用“流”字弥补。“流”就是连绵不断。还有很多趣味,大家可以在读诗中自己去感悟。
八、分析句子的性质,
大家请记住这八个字“虚实结合,收放有度”。
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前半句是实写,后半句是虚写。象刚才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前半句说“天门中断”是真的断了吗,是李白的心里认为,那种地势象断开的一样,所以属于虚写,而下句的“碧水东流”确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是实写。这个句子前半句是实写,后半句就是虚写。
再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个句子前半句是实写,后半句就是虚写。
再说说“收放有度”,这也是针对句子来说的,“收放有度”就是说,前半句的句意呈放飞的形式,那么后半句就要把你放飞的句意收回来。
比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一句中的“开”就是把句意放飞出去了,那么后一句就用“回”把意思在收回胸中。
再比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是“收”,杜甫的下句不能一味的收,所以就采取了“花重锦官城”把眼前对花感触放飞到整个“锦官城”。
九、我们再来以分析一首例诗结束今天的课。
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大历元年(年)冬,杜甫客居夔州(四川奉节)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乱,战争连年不息,吐蕃也趁人之危,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先后死去,感世忆旧之时,杜甫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异常沉重的心情。
首句:点名了时间“岁暮”,场景“雨雪之后的夜晚”为什么说是雨雪夜之后的夜晚呢?因为后面的“霁”字。前半句说冬天昼短夜长,后半句写雪冷夜寒。两句的意思属于并列关系,没有发生意思重复或相近的毛病。“天涯”是指杜甫此时所在地--夔州。
夔州距离成都很远,古时候没有现今的交通工具,所以杜甫感觉自己远在天涯。
承句:承接了首句的寒夜而进一步渲染场景,大家看“五更”是不是承接了首句的“寒宵”?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没有发生断裂。承句用了对仗,以“三峡星河”来对应“五更鼓角”,是用来“地点环境”对应了“时间状况”。
我们再来看承句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与首句重复?
不但没有重复,而其所表述的事物却是递进的,是从首句的“寒宵”而来,一步一步地加重了环境的凝重感,
这就对转句的抒发情感做了进一步的铺陈。同时“五更鼓角”说明了战争连夜还打,暗示战乱的不息。
“星河影动摇”如果单拿出这一句来,那么这一句的中心词应该是“动摇”,是杜甫借景来描写当时社会不稳定的状况。是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景物之中,是借景寓情的手法。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景句,但其中蕴含了杜甫积郁而难言的沉痛心情。朋友死去,战争不断,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辛弃疾词中写到“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所以杜甫当时悲痛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根本不能用只言片语说清楚,那怎么办呢?只有寄托于环境吧。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辛弃疾的愁就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星河是怎么样的动摇不定,我的苦闷就是什么样的。
转句: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那么既然有了前面的景语所铺陈,杜甫的情语就顺势而出。“野哭”是指外面的哭嚎之声,这哭嚎之声并不一定就是因为战乱而引起的,有可能是谁买彩票中了万后喜极而泣,但是杜甫的心理就认为是因为战乱引起的,这里面加入了杜甫的判断,所以是情语。
另外,我们看转句是否断裂了,没有断裂,仍是写战乱,这与承句的“鼓角”相连,思维是连续的。
我们来看转句是否对仗,答案是对仗。
这个对仗句有一个特点,我们来分析一下,“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里的“闻”和“起”,让对句的主语后置了。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战伐让我听见周边的哭声,很多渔樵唱起了夷歌”。杜甫很擅长用这与的句子,比如杜甫在《秋兴》之八中有一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这种手法。我们可以课后找些这方面的资料。读懂学通尝试去用。
我们接着看,转句的情感是不是以前面两句的景物描写而生发出来的呢。是的,这就说明,转句的情感是有根基的,不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多半是神经分裂症在一个看似正常的情况下而喊出的所谓的惊天之语。
合句:
首先合句用两个词语“卧龙”“跃马”。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大家都很熟悉,是指诸葛亮;“跃马”是化用了晋左思《蜀都赋》的“公孙跃马而称帝”中的“跃马”我们可以在课下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现在我们来分析,合句是否断裂而偏离了诗的中心思想呢?没有偏离,而是进一步的升华到杜甫的切身之愿之感上,杜甫用了“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来表达,过去曾经多么兴盛的事物,不也最终被埋于黄土,在社会上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吗。
你现在的战乱,打来打去,谁称了王侯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使得百姓受苦受灾,导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亲人离散的萧瑟局面。
另外,对合句的解析还有其它文本,说杜甫对自己客居寒舍的寂寥与天下百姓受战乱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种解析好像把一个诗人完美化了。完全根据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壮情绪所诱导了。
我感觉杜甫的“秋风所破歌”完全是杜甫对天对社会的不公而声嘶力竭的呐喊,他那时潦倒啊,没钱啊。仅有的一间破草房,还遭受了秋风的洗礼。面对这样的境况,他能怎么办?呐喊呗!古今文人都有类似的通病,自己百无聊赖或者积郁挥之不去的时候,总要找个人不多的地方喊几嗓子,以发泄胸中不愤。喊完了,气也消不了多少,那就写诗呗。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诗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