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时期的滨海地区,居民的经济生活都发
前言
历史文献资料证明,在海国的东北部包括现今的滨海地区,其居民从事畜牧业、狩猎业和捕鱼业。但是考古学资料则能够更充分地提供滨海地区渤海人的经济活动状况。这些材料比历史文献中反映的内容更复杂、更丰富具体。显起源较早的耕作农业在公元8~10世纪的滨海地区渤海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无论是永久性的居民点和遗址的地理环境,还是发掘出来的农业工具、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残迹都证明了这一点。
耕作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渤海的城址和村落址一般都分布于大河河谷地带。这里的土壤是草根冲积土,土质松软,含水量适度,最适于农业生产。显然,渤海人在选择居住地点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因为松软的土壤适用于用犁来耕作。此外,这种土壤的特点是非常肥沃。定在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中收集到的大豆和荞麦的残骸在新戈尔杰耶夫古城址的海层发现了狗尾草和以及大麦,但还不能完全确定,在公元8~10世纪滨海地区已经种植了这些谷物。但是,在发掘较早的遗迹中找到了粟、黍、大麦的籽粒,毫无疑问,这是由渤海人种植的。
文献资料证明了在渤海时期培植了许多农作物。沃罗比约夫在历史文献中收集的资料证实,渤海人培植了早稻、几种黍、粟、大麦和荞麦。在渤海村落遗址上还发现了野杏、乌苏里李子、日本樱桃和大麻显然,这些东西在公元8~10世纪已经种植,这可以证明园艺业的发展和技术作物的耕种水平。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纺轮和瓦,在上面可以看到粗糙的纺织物印痕,这是经济作物裁培的间接证明。证明了农耕业的水平。通过发掘出的、现在已知道的农具可以看出当时从开垦土地到贮存收割下来的庄稼的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
▲荞麦图片在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玛里亚诺夫古城址和科尔萨科沃村落遗址中发现了铸铁铧的残骸。在科尔萨科沃村落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完整的铁铧。其形状似无后跟的尖头鞋。而平面又似等腰三角形。上面是平的,平面基部有一个倒三角形的孔,通过它把铧固定在犁杖上。背面扁平基部凸起形成一个大的椭圆形的开口。铸铁犁镜已残,不能复原,但从残骸上的圆柱形凸钮(其中1个已残)能看出,镜是借助它们固定在犁杖前面的中柱上的。铁镰刀是收割庄稼的专门工具。众所周知,只有农耕民族才有这种工具。在尼古拉耶夫号遗址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镰刀。其背稍稍弯曲,刃平直而前端鸟嘴状的头很锋利。刀身弦长19厘米,近柄处最宽。刃的剖面呈楔形。
长方形的镰柄弯得几乎与上面的刀身垂直。按在刀上的把与刀身成直角。渤海遗址上相当丰富的资料说明了谷物和豆类作物脱粒或粉的方法。给谷物去皮脱粒的石在斯塔罗列饮、尼古拉耶夫号和新戈尔杰耶夫古城址内都有发现。在大块的玄武岩和砂岩上挖出剖面呈圆锥形的白窝,直径18~20厘米,深20厘米。除了石白外,渤海人还使用了手摇石磨。目前,只在2个遗址中发现了石磨,1个发现于玛里亚诺夫古城址,另一个是石磨的上扇,发现于阿布里科索沃村落址。后者是用玄武岩制成的大磨盘,直径30厘米,高1厘米中心有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小孔,在小孔中放入衔接稳固上下磨盘的枢轴。
▲铁镰刀图片从外观看,磨盘的侧壁有二凸出部,在上面凿出安把的小槽。石磨在激海人中的使用,明了农业,其是耕种农业在居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増长。生产大量的谷物需要较完善的加工工具,因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高超的技艺,而且取决于工具的完善化”手摇旋转石磨的生产率是碾谷碾子生产率的2.5至6倍。在发掘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粮仓穴,其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50×厘米,深50厘米,坑的底部是一层烧焦了的黄豆,其它空间堆满灰烬和木炭块,显然,这是烧掉的部分谷物和放在坑内的木柜残骸。
几乎所有的渤海遗址中都有大量的家畜骨头这可使我们判明它们的数量,个体的种属,畜群年龄的构成。在窖穴和居址中也经常发现家畜的骨头。我们没有文献资料,来说明在滨海地区渤海人的家畜中有牛。因此动物的骨骼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来源。其中,古生物学家阿列克谢耶娃进行的分析表明,在新戈尔杰耶夫村落遗址里牛骨占家畜骨骼的14%,在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的下层中占16%,在上层达19.6%。而在玛里亚诺夫遗址中比例增至%。尽管年幼的和半成年的牛比较多,但成年的和老年的牛仍然占优势。
在早期,即公元8~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内,幼母牛的骨头数量占72%,从9世纪下半叶起和10世纪,它们的数量相应地变为3,8%和%。从肉牛数量中幼牛和成年牛的比例变化上可以看出,渤海人对饲养畜类的方法作了改进,扩大了家畜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文献资料提供了渤海人养马业的有意义的情况。在渤海国的疆域内,现在的滨海地区西部平原地带的辽阔地区有一个率宾府,它以“养马业的重要中心”而闻名。
▲牛图片广泛地使用马
渤海人用大批的马与中国唐朝作换马贸易。稍晚,渤海人作为贡把0匹马送给契丹人。历史文献和考古学资料都说明了在战争中广泛地使用马的这一事实。海的一些风俗,也与军事训练有联系:骑马射箭和马球游戏。同骑有关的马具有:马鞍、马具铁饰件、笼头系带上的铁环马肚带扣环。渤海人可能把马作为役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在所有被发掘的渤海遗址中都发现了马骨。根据古生物学家阿列克谢耶娃的结论,在新戈尔杰耶夫村落遗址,马骨的数量占全部家畜骨头的70%。在尼古拉耶夫Ⅱ号古城址的下层,马骨数量的比例为13.7%,上层占15.6%。而在玛里亚诺夫古城马骨的比例为5%、这一资料说明马肉已成为食品。在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中,被杀的主要是成年马和老马。养猪业在海人的经济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位于滨海地区的鄭颉府的这一部门特别著名。所以,在滨海的遗址中经常发现大量的猪骨就不是偶然的。在新戈尔杰耶夫村落遗址、尼古拉耶夫Ⅱ号古城址发现的家畜骨头中,猪骨的数量占多数。在新戈尔杰耶夫遗址中,猪骨占5%,在尼古拉耶夫号古城址中猪骨占家畜骨头数量的只占%,玛里亚诺夫古城给我们提供的是另一种情况,猪骨的数量只占%。总的来说,骨学资料证明了养猪业在滨海地区渤海人的畜牧业中的重大作用。滨海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正适于养猪业的发展,因为养大群的猪不需要特别的花费,主要是用草做饲料。在滨海地区的渤海遗址里,到处都有狗骨头而且数量很多。在玛里亚诺夫古城址,狗骨头占家畜骨头的12.5%,而在新戈尔杰耶夫遗址中占%。
▲马图片在尼古拉耶夫Ⅱ号古城址的文物中也有大量狗骨头。在上下文化层中,共计挑出属于条狗的块骨头,占所有家畜数量的%。这些骨头的大多数是小狗和半成年狗的骨头在遗址中未发现老狗的骨头。在渤海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能反映农业经济水平的农具发现的数量不多,但大致可以描绘出公元8~10世纪滨海地区耕作农业的高度发展的状况。手工石磨的发现很有意义,证明了农业,首先是谷物的比重在不断的增长。与此同时,滨海地区渤海人的耕作农业与畜牧业相互促进。除农业外,滨海地区的渤海居民还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如打猎、捕鱼。
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能证明这一点。例如文献记载,生活在湄沱湖边即大、小兴凯湖的居民从事捕鱼业。不仅在渤海,而且在其境外都普遍食用“湄沱湖的卸鱼”。渤海人大量销往邻国的产品有:虎皮豹皮狗皮和海豹皮,以及喜马拉雅熊皮和黑皮、野猫皮兔皮、小海狗皮青鼠、银鼠皮。阿列克谢耶娃通过对渤海地区骨学资料研究得出结论,在新戈尔杰耶夫遗址和尼古拉耶夫Ⅱ号古城址发现了白额雁、白尾海鹰、海狸、熊、马鹿、狍、野猎、驼鹿、虎胡、红狼、梅花鹿以及其它动物的骨头。除了动物外,滨海地区的渤海还把苍鹰、鸽子、鲸、鱼眼晴、鲤鱼、人参、乌头根、松籽、麝香、蜂蜜、蟹、水牛、鹰羽毛和野鸡羽毛运销到邻国。
▲梅花鹿图片在谈到滨海地区渤海居民的经济活动特点时必须注意到,由于复杂的历史条件,土著部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同他们有血缘关系的满洲的靺部落。在那里,阶级形成过程开始得相当早,进行得也相当激烈。由于靠近高句丽,洲的部落与高句丽人突厥人、契丹人,而后又与中国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加速了该部落原始社会制度的瓦解和阶级关系的出现。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片土地后来成为靺喝人渤海国的中心地区。而滨海地区成为海国的领土则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滨海地区的各种手工业和与之相关的采矿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从所有文献资料中都可以看出,包括拉兹多利纳亚河谷及其支流地区的率宾府在内,很快就成了重要的产盐中心之。而在滨海地区南部的怀远府组织开采黄金和白银,在东平府以出产玛瑙而著名。这些玛瑙被广泛地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首饰制品中。
手工业的发展
关于渤海时期滨海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在克拉斯基诺古城址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可以证明。在克罗乌诺夫卡河谷和鲍里索夫卡村附近,都发现了佛寺的残迹。在建造佛寺时需要大量的屋瓦、烧制的陶塑饰物、铁钉和扒锔子等等。很明显。制造它们不仅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而且需要各部门工匠相当精细的专业水平。同时应当指出,更有趣的是,在克拉斯基古城址的发过程中,还发现了用石头砌的烧制屋瓦的大窑炉遗迹。通过对炉子的构造,炉子周围的砖瓦废品以及附近佛寺砖瓦的分析证明,炉使用的时间相当长。
▲契丹人剧照同时也证明此窑一次能出瓦2~4吨。如果核算一下各种屋瓦和烧制砖瓦时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及要求大量的工作人手就能知道,在这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中存在着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在阿尔谢尼耶夫卡河谷的新戈尔杰耶夫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说明了在滨海地区手工业匠人中有着严密的专业分工。在遗址里发现的大量的物品中,有手制陶器残片,还有壁上带青铜痕迹,还应该指出,通过在玛里亚诺夫古城址发掘出来的资料能推测出,在这里曾有过施釉器皿和瓷器的制造。更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人从日本输入的产品中还有汞。它被广泛应用于镀金属镜子以及在不同类型的首饰制品上作美化层和银白色的覆盖层。
在对滨海地区渤海文化遗存的考古研究基础上,将其文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早期阶段的时间相当于大祚荣实行扩张政策占领滨海地区以及武艺统治渤海的时期。但沿海部落的归顺多半只是名义上的,仅是通过其上层人物征收贡赋。边区居民同如前所述的铁器时代一样,从事耕作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手工业发展水平是相当低的:陶器仍为手制,完全保留了以前时代的样式,骨制品、锥、针也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在边区居民经济中使用的铁制品种类、数量相当有限(鱼、扁平鉄、刀、火镇)。
从整体上讲,在早期阶段还出现了反映该文明特点的制品有条状手的轮制陶器、有扁管状口沿的陶罐、截面呈Z形的、三角形双刺镞。在晚期阶段,滨海地区居民的文化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阶段可能从公元9世纪下半叶,即年开始的。这一年叶尼塞的黠戛斯人击溃了回纥汗国,致使各部落的难民大量地迁往渤海国。这个时期,轮制陶器普遍代替了手制陶器,施的制品和瓷器出现了。治金业、金属加工业、首饰制造业也得到了发展。除了扁平的镞外,穿甲镞也传播开来,其中有剖面呈平行四边形的冲击型头的镞以及只有这一时期特有的在棱脊两侧带槽的。
▲陶罐图片此时滨海地区还出现了腰带的金属饰件更替。晚期在边疆区地域内建起的新的城市(克拉斯基诺、斯塔罗列饮等)成为大的手工业中心。一般离城镇不远的村落很可能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某些种类的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在城市里实现了专业化,这从整体上说是渤海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也促进了同周围各国之间牢固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建立。民族征服者把本身的生产方式强加给被征服者,或者保留着旧的生产方式,只满足于征收贡赋或者是由于相互作用从中产生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
我们所研究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后两种形式:在早期阶段,滨海地区的居民保存着旧的生产方式。而在晚期,对整个国家来说,统一的渤海文化得到了普及。滨海地区的渤海文化一直存在到10世纪末。稍晚一些,在11世纪~12纪初这个过渡时期,为渤海和女真文化成分相结合的文化(马伊古城址)所取代。晚期阶段时间的确定(公元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可以用毗邻地区遗存上发现的有明确时间的类似文物(穿甲箭头、某些类型的轮制陶器)来证实。
结语
在8~10世纪滨海地区的文化中、在稳定的物质文化成分方面,如房屋建筑和手制陶器,存在着地区性差异。这些差异是从前期延续下来的,那时沿海地区居住着不同的靺部落。滨海地区南部和中部的部分遗址(新戈尔杰耶夫村落遗址和古城址,别列戈湾遗址等)。多为地上房址,早期为带火塘的住房,晚期以带火炕的住宅优势。手制容器以陶罐、瓶式罐、碗为代表。器表通常都抹平或磨光。它们多数是以印模压出或刻画出的不同纹饰的图像为装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