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年的猫头鹰化石被发现,捕食方式
在地球上,猫头鹰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夜行鸟类”,除了南极洲之外,其它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作为一种肉食性鸟类,猫头鹰的主要食物是各类昆虫、啮齿类动物、小型的爬行动物以及鸟类等。
当它们捕食的时候,它们会通过鸟喙来捕杀猎物,爪子则会在捕猎的时候通过刺穿猎物,来起到固定和辅助等作用。不过,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却发现,远古猫头鹰的捕食方式和现今的猫头鹰截然不同。
万年前的猫头鹰化石被发现
根据资料显示,通过在上世纪初于罗马尼亚出土的远古鹈鹕目鸟类化石,科学家们发现,在白垩纪末,当恐龙还没有在地球上消失的时候,猫头鹰就已经开始有了雏形,不过,最早的猫头鹰的生活习性,也和现在截然不同。
据报道,在最新一期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期刊》上,来自德国法兰克福森肯伯格研究所的杰拉尔德·梅尔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对一块发现于30年前,一开始被误认为是雪猫头鹰化石而被搁置一旁的猫头鹰化石,重新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杰拉尔德·梅尔博士发现,这块猫头鹰化石距今竟然已经有万年的历史,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的是,远古猫头鹰的爪子竟然不是一样大的,它的第三、第四脚趾上的爪子,要明显比第一和第二脚趾上的爪子小很多。
对比如今的鸟类,这种爪子大小不一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肉食性鸟类,比方说老鹰等猛禽类,它们的爪子都是一样大的,而且现今的猫头鹰爪子也是一样大,研究者认为,这或许表示,万年前的猫头鹰是通过爪子来捕猎的。
为何如今它们的爪子一样大?
在动物演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的捕食方式、生活习性等并不罕见。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猫头鹰的捕食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有观点认为,这或许和万年前的猛禽类崛起有关。
科学家表示,在始新世,伴随着很多大型猛禽的出现,让白昼捕食的情况变得困难,猫头鹰虽然是肉食性鸟类,性格也是很凶猛的,但是和猛禽相比,显然是落败的,所以,为了生存,它们就只能朝着夜行鸟类的方向进化,或许捕食方式的改变也是源于此。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猫头鹰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无法分辨颜色的鸟类,这在习惯了夜间出行的鸟类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分析,这可能是猫头鹰为了生存而放弃的祖先遗传功能之一。
下一步,科学家们希望可以通过更多的猫头鹰化石,来揭开猫头鹰的演化之谜,同时搞清楚它们为何会丢失视锥细胞,成为永远感知不到颜色的鸟类。
资料来源
《科技日报》8月5日文章《万年前脚爪异于现今古老猫头鹰或有不同捕猎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