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年一部全球通用的中国银圆标准工

《中国银圆谱》全书收录中国银圆的年代范围自清代晚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地域范围包括了中国境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钱币种类包括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发行的各种银圆、银章和近代在华流通外国银圆枚,同时期发行的金币、银模金铸币、金质纪念章90枚;两者共计枚。无论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种类上来说,都基本涵盖了中国银圆各时期、各地区、各批次的全部标本,是迄今为止非常完整的中国银圆标本全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银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书集众家之所长,填补了综合性银圆著作的空白,既很好吸收借鉴了目前各种成书中的积极成果,也克服了一些前人著述中的诸多遗憾,这是令人欣喜的进步。相信读完本书,读者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些无处不在的进步与优点。

——段洪刚国际著名钱币学家,中国、美国钱币学会会员,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银圆谱(汉英版)》

一部有关中国近代机制银圆的工具书

彩图实物,中英文对照,可国际通用

中国人研究中国近代银圆

是一项富有民族感情的研究

银圆是民众很熟悉的一种近代货币。但大家看到这个词,第一联想到的很可能是“袁大头”,这只是银圆世界的一个品种而已。在中国数千年的货币史长河中,银圆的行用虽然间不容瞬,但是种类繁多。中国古代货币一直是银两制,辅以铜钱,银圆属于近代舶来物,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行打开国门,中国从此迈入近代世界。从那时起,外国机制的银圆,如墨西哥鹰洋等,开始在中国广泛流通。外国银圆采用机器制造,重量成色统一,方便交易,传统的中国银两采用铸造法,重量和成色不均,给流通带来诸多不便。外国银圆长期在华流通,挑战了中国旧的银两制地位。约半个世纪后(),张之洞经清政府授权,在广州创办了“广东钱局”铸造银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机制造币厂。可以说,银圆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鲜活载体,但是从外国银圆到中国自制银圆,却又见证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艰难探索。

要更好和准确地认识并了解中国银圆,就要了解其铸造发行历程。根据发展过程,我将它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银圆萌芽阶段。外国银圆自明朝后期经海上丝绸之路,慢慢流入中国,如西班牙、墨西哥等国的打制银圆。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后,外国银圆大量涌入中国,清政府虽一再禁止外银在国内流通,但因其换算方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较于银两优势明显,在民众中的影响日盛。道光十六年(),清政府正式规定:“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枚定价。”正式承认外银在华流通的合法性。台湾府在道光年间,最早仿效外洋铸造了谨慎军饷和寿星银饼(老公银)。咸丰年间,上海地方政府授权商号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铸造足纹银饼。同治年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铸壹两银饼。光绪初年,吉林机器局也铸造了厂平系列银圆,均以两计重。西藏于乾隆五十七年()设立宝藏局,铸造手工打制的乾隆宝藏银圆。该阶段的银圆清政府并未给予正式授权,都由地方根据不同需求而自铸,成色标准不均一,全国流通性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两”为单位计重。它们的出现,为中国采用机器造币,由银两时代走向银圆时代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为银圆辐射发展阶段。从年至年,机制银圆正式得到清中央认可和授权地方自铸,全国广泛推行。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引进造币机器,制作银圆,并于年正式投产使用。广东所铸银圆最终将主币规格定为重七钱二分,是为壹圆。因绩效良好,广受民众欢迎,各省经清廷同意后纷纷效仿。自此,中国进入全面机器造币时代。因清政府无统一币制,各省各自为政,造成所铸银圆图案、重量、成色良莠不齐。在各省所铸银圆中,以广东、湖北的质量最佳。光绪三十年(),在银圆重量上,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主张以“两”为本位,维新派则主张以仿外洋壹圆的“七钱二分”为标准,史称“两元之争”。在此阶段,湖北、广东、北洋、户部均新开模具铸有壹两型银圆,因七二重银圆在市流通已久,壹两型换算不便流通困难,故以“两”为本位的主张就此作罢。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圆”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年钦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为国币。因同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命运告终,近代银圆中的第一种国币昙花一现。该阶段属于银圆史上的“派系林立”时期,各省所铸银圆标准差异较大。但也要看到良性的一面,机器制币技术在中国得到空前发展,中国掌握了模具雕刻技术,培养了一批造币人才;传统银两在贸易和行用中退居次要地位,基本确立了以重七钱二分为壹圆的本位,为以后的银圆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大清银币“中”户部丙午壹两光绪年造

第三个时期为银圆发展的成熟鼎盛阶段,从年到年。民国元年()和二年(),百废待举,未及时确定国币规格等事宜,各省仍旧以清模继续铸造银圆。如,天津造币厂仍沿用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和北洋造模具铸造龙洋,江南造币厂继续沿用光绪元宝甲辰模具铸造银圆,四川则改铸汉字银币。民国三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确定以袁世凯像银圆为国币,全国各造币厂均按统一样式、标准重量和成色铸造,并在全国流通。袁像银圆凭借其规范精美特点,快速成为中国主流货币,外国银圆和清代龙洋多被熔化改制。至此,中国自制银圆真正实现了全国统一。袁像银圆是中国银圆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品种,使“圆”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民国二十二年()的“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北伐胜利后,南北实现统一,天津造币厂和南京造币厂开铸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将之定为国币,袁像银圆自此停铸。民国二十二年(),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政令,实现银圆对传统银两的彻底取代,又定孙像双帆银圆为国币。20世纪以来,欧美等国逐步用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民国二十四年(),受国际金银价格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白银危机,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自此银圆从法定层面退出流通领域,但由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紊乱,民间仍一直私下使用银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法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地方纷纷抵制法币,年国民政府又恢复银本位,恢复使用银圆。此时,国民政府也重新铸造了一批孙像双帆银圆,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该批银圆并未完全进入流通领域。年后,银圆正式退出流通,仅在西藏等未解放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短暂保留使用。该阶段银圆成为全国主要流通货币,制作工艺、成色、图案设计都很精良,实现了短暂的货币大一统,历史地位显著。

回望银圆流通历史,虽然过去已近百年,但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国人心中深深留下了“硬通货”的烙印。我们可以看出,银圆行用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既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实物货币体系向世界信用货币体系靠拢的最后阶段。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让我们认识到,写好《中国银圆谱》,为银圆曾经的辉煌,以及在现代社会保留住栩栩如生的历史记忆,意义重大。

在《中国银圆谱》中,我们对各个时期的每一枚银圆,都进行了科学判断和研究。首先,确定其是否真实存在,然后找到真品资料,再对真实存在的真品进行科学分析,将每个品种间存在的铸造演替规律进行归纳和高清图片展示。近代中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使得多数造币厂并未留下翔实资料,我们只能从现存银圆的实物样本和掌握的铸造与修模规律上,尽可能按照生物学中系统进化树的模式,来进行谱系分析和罗列。我们对每个章节的银圆铸造,都进行了清晰的铸造历史梳理,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同我们一起来理解银圆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识别银圆的基本特征,我们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资料和实物研究,对重要品种修模带来的版别变化,都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命名和放大图片示例,力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深刻地学习到每枚银圆的基本鉴定特征。

我们撰写《中国银圆谱》,还有一个考虑,构建中国人自己的银圆体系专著,方便世人研究查阅。近年来,国内研究银圆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但大多都是专题性作品,全系统的正规学术性著作仍很稀缺。最终定居美国的奥地利人耿爱德(E.Kann)年出版的《中国币图说汇考》,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值得银圆研究者认真研读。作为长期痴迷于近代中国银圆研究的人,我们这部《中国银圆谱》有自己清晰的逻辑体系。我们认为,中国人研究中国近代银圆,是一项富有民族感情的研究,需要建构自己的视角,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总结出我们中国人的体系和观点。这是我们在研究写作中,始终把握的基本准则,也是本书能够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很多创新点,在例言中有详细介绍,并可以透过这些亮点,全面感知《中国银圆谱》带领读者领略中国银圆魅力的清晰逻辑。这本著作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银圆学术性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部全球通用的中国银圆标准工具书。

作为主要作者,我从9岁开始接触银圆,年11岁时开始起步研究,那时资料非常匮乏。我时常想,要是能有一本专业系统的著作可以研读,该有多好。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萌生了以后要撰写一部这样的著作的梦想。也正是基于少年时代的这个梦想,我从年开始系统研究并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年,我开始进入撰写阶段,邵明泉和冷涛两位作者于年加入写作,段洪刚老师则慷慨地将他几十年来收集的全部银圆实物图片贡献给了《中国银圆谱》,并在写作体系上给予很多宝贵建议和指导。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发自心底的感谢。《中国银圆谱》从构思起步到成功付梓,前后历时16年。这16年的整理创作,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种种艰难困苦,但是我和团队成员咬牙坚持了下来。相信读者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和团队成员“铁杵磨成针”的苦心孤诣。

在长时间的写作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实证研究的不易,让我们对银圆本身也有了很多全新认知。这一切都归于我16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归于我和团队成员对银圆这一近代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对中国近代银圆的系统性研究,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随着未来对更多资料的深度挖掘,大数据分析的成熟应用,可能会有很多我们现在认知到的归类方式被重构。但作为现阶段的抛砖引玉之作,我们在银圆科学研究和分类工作上,尽了最大努力,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祈盼读者能够提出更多宝贵建议,和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推进中国银圆研究,让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的这一“硬通货”始终熠熠生辉。

鲁昊

年2月13日

于雄安新区

内容简介:

银圆流通的历史虽然已过去近百年,但仍在国人心中留下了“硬通货”的烙印。它既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实物货币体系向世界信用货币体系靠拢的最后阶段。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近代机制银圆的工具书,收录了几乎全部中国近代机制银圆。作者按照学术规范,系统分类汇编中国近代机制银圆,方便广大读者进行银币类别、版式的查询,力求使读者对中国银圆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书中图片为彩图实物拍摄,力求为读者呈现最清晰的钱币照片。全书中英文对照,可国际通用。

作者简介:

鲁昊,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历史货币研究与鉴赏专家,有20多年近代机制银圆学术研究积累。

邵明泉,北京化工大学工学博士,钱币鉴赏专家,有10多年钱币研究经验。

冷涛,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专注于钱币鉴赏近30年。

目录:

《中国银圆谱》序

序二一本追求“真、善、美”的书

前言

例言

第一章清中央政府造银圆

第二章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造银圆

第三章清、中华民国纪念章

第四章安徽省造银圆

第五章浙江省造银圆

第六章福建省(漳州)造银圆

第七章奉天省造银圆

第八章黑龙江省造银圆

第九章湖南省造银圆

第十章湖北省造银圆

第十一章甘肃省造银圆

第十二章江南省造银圆

第十三章吉林省造银圆

第十四章广西省造银圆

第十五章广东省造银圆

第十六章贵州省造银圆

第十七章东三省造银圆

第十八章蒙古造银圆

第十九章北洋造(直隶省)银圆

第二十章上海造银圆

第二十一章山东省造银圆

第二十二章山西省造银圆

第二十三章陕西省造银圆

第二十四章新疆省造银圆

第二十五章四川省造银圆

第二十六章台湾省造银圆

第二十七章西藏造银圆

第二十八章云南省造银圆

第二十九章中华苏维埃造银圆

附录1臆造银圆

附录2造币厂戏铸银圆

附录3错体币

附录4在华流通主要外国银圆

附录5中国近代金币(纪念章)

附录6国际数字对照表天干地支纪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