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鹰的形状 >> 揭秘夜莺之歌

揭秘夜莺之歌

在夏天的月夜,当你走在去城镇或村庄的小路上,就会听到"tuck-tuck一tuck"的叫声,声音嘹亮而轻快,这是夜莺在歌唱。人们都赞美夜莺深夜的吟咏和嘹亮的歌喉,历代文学家赋予它无限的诗意。

夜莺实际上应为夜鹰,体长约28厘米,只因它的歌声动听如莺,又在夜间鸣叫,故人们称它为夜莺。夜鹰又名蚊母鸟。唐代李肇作的《唐国史补》上记述:"江东有蚊母鸟,夏则夜鸣,吐蚊于丛草间"。可见古代人们对它已有所观察和了解,但对于"吐蚊"却是误解。夜鹰,它是白日休息而夜间活动的鸟类,喜欢吃蚊虫和金龟子等昆虫。夜鹰嘴大,它具有非凡的空中捕食本领,有时也到草丛间低飞,张着大嘴捕食蚊虫,因而被误解为"吐蚊"了。

在欧洲还流行着一种传说:夜鹰嘴形特大,它们常常混在羊群里,悄悄地偷吸羊奶;因此当时欧洲人就把夜鹰叫做goatsucker",即"吮羊奶鸟"的意思。其实它并不偷吃羊奶,不危害人畜;相反它们却给人类造福,它们捕食大量的蚊虫、金龟子。有人曾解剖一只夜鹰的胃,见到里面有五百多只蚊虫,可见它们是为人类除害的朋友。由于人们欣赏夜鹰的歌声,在想象中留下了美丽的形象。殊知夜鹰并不美丽,几乎通身暗褐色,杂以各种斑纹。它们白天喜欢蹲伏在山坡草地或树枝上休息,其羽色酷似树皮,不易发现,因而老乡又叫它为"贴树皮"。

一般熟悉夜鹰的人们都知道,它那优美动听的歌儿,只有在夏天才能听到,甚至彻夜久鸣不休。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夏天是夜鹰的繁殖季节,它们要寻找伴侣,鸣声就是求偶的重要表示。夜鹰不筑巢,雌鸟将卵产在林间、灌丛、草地及岩石上。卵白色,外壳杂以灰褐和暗灰色。雌雄鸟共同孵卵,夜间由雌鸟担任,白天由雄鸟替换。

夜鹰有许多特殊结构适应捕捉蚊虫。它的嘴短而宽,两侧生有成排的硬须,能像昆虫网一样把蚊虫兜捕入口中。它们的脚很灵巧,奇特的是中趾内侧有栉缘,就像一把梳子,可用来梳理嘴须上绊着的昆虫。它们的翅长尾长,羽毛蓬松细软,飞翔时不发出声音;然而飞行力强,速度高,能在空中急速迂回辗转,俯冲扫荡。两只大大的眼睛,在微光中能敏锐地察觉蚊虫和夜蛾。

由于夜鹰嗜食蚊虫,遇到严冬季节,食物就发生困难。此时,它只好降低新陈代谢而呈"休眠"状态,待到来年开春才复苏过来,开始它们的新生活。夜鹰的休眠现象在鸟类中是罕见的。

世界上约有90种夜鹰,有的种类分布很宽,带有世界性。我国有8种,云南有5种。毛腿夜鹰和黑顶蛙嘴夜鹰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有一种林夜鹰,除云南外,还见于台湾省和海南岛。另有一种普通夜鹰,则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特别是长江以南为最多。

也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夜莺应是一种比夜鹰小的鸣禽﹣﹣歌够一类的小鸟,例如红喉歌够。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冷天在南部越冬,夏天到东北、西北繁殖,属季节性迁徙鸟类。这种鸟体态玲珑,叫声清婉,多鸣于夏夜,人们常将它养作笼鸟。它是国内有名的观赏鸟之一。但是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文学中的夜莺就是前面说的夜鹰。

人之所以能说话唱歌,是因为由喉部的声带振动,音调的高低和音量的强弱都是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口腔形状,舌、齿、唇等灵活多变的动作共同配合的结果。人的发音原理与打鼓鸣锣的道理一样,都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生物界里的动物也有这种本领,尤其是某些鸟类,那婉转动听的鸣声,人们常常赞喻它们是歌唱家,其中以夜鹰、歌鸣和画眉更为出色。鸟类动听的歌儿是怎么唱出来的呢?它们与哺乳动物不同,喉部虽然没有声带,但是在气管的下段与两支气管交界的部位,却有专门的发音器一一鸣管。鸣管实际上是气管的一部分,其上附有能振动的鸣膜;左右支气管交叉处有一背腹方向伸展的软骨,叫做鸣骨,其上有半月形的粘膜叫做半月膜;鸣管的外面还有鸣肌。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气流冲击鸣膜和半月膜而振动发音,加上鸣肌的有力收缩,使鸣膜的松紧在不断地变化,因而发出的鸣叫声就变得委婉动听。

昆虫、鱼类、蛙类也各有自己的歌喉,它们的发音器也各不相同。例如,每年夏天,众蝉齐鸣,响成一片。蝉的鸣叫声发自雄蝉腹部两侧的发音膜上,腹部肌肉的收缩使此膜受振动而发音,声音又经过腹部的特殊共鸣器作用而更加响亮。蜜蜂飞行时产生一种"嗡嗡"的简单音调,它们的发音是靠翅膀的振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一般振动次,如果带蜜飞行每秒钟为多次;在夜间令人烦恼的蚊虫鸣叫,也是由振翅而发声,每秒钟振动常在~次左右。昆虫中的膜状翅膀每秒钟振动在16~次之间,由于震动次数的悬殊,就会发出不同高低的音调来。蛙类的鸣声发自喉头上的两条声带,它的咽部两侧还有两个鸣囊。鸣囊内可进入气体,当蛙呼气振动声带鸣叫时,两边的鸣囊起着共鸣作用,使声音更为宏亮。

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动物的个体也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自己的亲朋邻友,也有敌人,彼此间有联系有交往。因而人有语言,动物也缺少不了表示语言的信号﹣﹣鸣声。一般动物在繁殖季节鸣叫特别频繁,甚至平时默默无声的戴胜也会"咕、咕、咕"地引颈高歌;蛙类更是彻夜狂鸣不息。动物在繁殖期的鸣叫,显然是为了寻找伴侣,向对方表示青睐和爱慕的一种语言。大雁和绿头鸭在迁徙时成群飞翔,此时它们的鸣叫是作为相互招呼的信号,以免有成员掉队失散;相思鸟和太阳鸟在丛林中生活,由于枝叶茂密易阻挡视线,它们也常以鸣叫招呼伙伴。母鸡在孵化或带领小鸡时,遇到有人走近它,便会立即羽毛耸立,怒发冲冠,发出不友好的警告声,以示自卫反击。冬天的早晨,红日东升,白脸山雀和画眉等许多小鸟在啄食美味的果品,它们边吃边叫。大雁是多年配偶的鸟类,它们一旦找到伴侣以后就结为终身,如果一方受害,另一方将盘旋在伴侣周围,并不断发出悲惨凄凉的叫声,这是哀鸣。

利用动物的各种声音为人类服务,早已引起人们注意。现代电影中,也常录用鸟的鸣声,以增加各种环境的实感,衬托人物的心理。许多猎人用竹叶、树叶等物模仿鸟兽的各种叫声来进行诱捕。生物学家们研究昆虫的鸣声,达到招引益虫、消灭害虫的目的,从而确保粮食和农业的丰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