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国历史上著名四大书院
大家好,欢迎观阅莫莫小游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年晚秋,毛主席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对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词,现镌刻于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石碑上。
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分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的遗构。现存的大门是清同治七年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据史料记载,年,心学宗师王阳明(王守仁)来岳麓书院讲学,他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迎来了书院有一个学术繁荣期。到了长沙岳麓书院时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这里还开设了很多门的学科研究,如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种果树园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学科机构和科研基地。岳麓书院门口的两个石碑是它的“身份证”,一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枚是岳麓书院的介绍及创建时间,北宋开宝九年(公园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岳麓书院的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在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头门的门楣门框上有一对横幅:“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也是证明从久远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出自这所学堂,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是岳麓书院的学子。
书院讲堂中厅中央悬挂两块镏金木匾,一块为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另一块为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脉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留存至今。到宋太宗时期,潭州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称之为岳麓书院。
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湖南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直到宋朝,岳麓书院兴起之后,才有所改观。有史料记载:“谁谓潇湘,此为洙泗,谁谓荆蛮,此为邹鲁”。洙泗是孔子家乡旁的两条小河,邹鲁是孟子和孔子的家乡。也就是说,岳麓书院兴起之后,湖南已跻身为文化先进地区。
毛主席的老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是岳麓书院的教授。年和年,毛主席曾两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湘江评论》,建立了新民学会。赫曦台、爱晚亭是青年时候的毛主席经常散步、学习的地方。
岳麓书院门前的赫曦台,原是戏台,“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寓意为“旭日东升”的意思。南宋乾道三年(公园年),朱熹、张栻曾在岳麓山顶看日出,逐筑“赫曦台”,朱熹提额。道光元年(公园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将其修复。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与一般戏台没什么区别。但赫曦台照壁上的三首诗句不同凡响。
秋日午后,和风吹拂,空气清新,山泉流淌,沿着深幽的小径缓缓前行,胸襟虽山径拓宽,心绪因蔚蓝的天空而静谧,印证着多年来关于岳麓书院的想象。这就是一千年前宋代著名的岳麓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