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三个地方老是被人读错,你知道它们是哪
作为老泸州人其实对自己的家乡如数家珍的多得很,很多人讲起泸州的典故历史来,比江阳沽酒客还会摆,只是沽酒客喜欢把它们写成文字或者拍一段视频,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泸州,也勾起大家的回忆和话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泸州有三个地方说出来都知道,但是很多人的叫法甚至写法都错了,今天沽酒客就给你一一道来。
是光不是关的凝光门
所谓日出东方,照我凝光——作为泸州古九门唯一幸存的凝光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们值得好好研究。
可是泸州人发音光和关容易混淆,所以造成一些人会误以为是凝关门,甚至写也写成关,当然这个误会可不能一直这样,比较两个意思完全不同,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泸州最早始建于公元前年。东汉建安十八年(年)置江阳郡,而城郭始于北宋皇祐二年(年),在原篱寨基础上用木栅而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泸州城郭规模还是古寨结构,还不具备真正的城市规模。
那么到了年筑起土城垣,年用石叠砌修建筑城。所以到了年,历时八年之久,泸州城郭经“工力浩大”的修筑之后,为之焕然一新。这个时候的泸州才有了真正作为一个城市的样子。
古代史料说:城周之基有六里三百三十八步(每步五尺),南宋绍兴十五年(年)泸州城垣再一次扩建,比原旧城长了二里四十步,全长九里十八步。年又重修,年魏了翁葺治,泸州城郭形成了城门九道:通海门(东门)、通津门(应该挨着会津门江阳沽酒客手头资料有限没有查到,希望有专家可以指点)、临江门(会津门)、来远门(南门)、敷政门(凝光门)、保障门(西门)、汲水门(小西门)、朝天门(大北门)、济川门(小北门)。
而今天的凝光门就是之前的敷政门。这道门是泸州古城九门硕果仅存的凝光门,既有名又有实物的地方。根据古书记载,凝光门,最早叫敷政门,敷政意思是布政,施行教化。《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黄堂敷政,共惊有脚之阳春;紫阁升班,独领方丰之瑞玉。这个敷政门原来的意思已经不可考,根据字面解释,江阳沽酒客做个猜测请各位批评指正,会不会是张贴颁布政府法令之类的地方,应该还有府邸在这里。告知和教化当地的百姓。
不过为什么后来改成了凝光门,又是什么时候改的呢?江阳沽酒客作了几点考证供大家来参照讨论。
凝光门什么时候得到这个名字现在没有考证到,但是起码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了,因为我们可以从明朝状元杨慎的集子里看到名为《凝光门观江涨》的诗:
六月旧井无禽,七月乘船入市。
楼台蜃气晨浮,原隰龙鳞秋洗。
望洋河伯自矜,鬻渡津人争喜。
东林老衲厌喧,唤打暮钟清耳。
据说当时还未修新马路,更没有下面的滨江路,晚上站在凝光门城楼上东望月光照耀的风平浪静的长江,江水看起来像凝结成一块大明镜一样,因而有凝光门的称呼。当然今天我们对凝光门的名字更加接受,因为很具备诗情画意,还有一种说法,之前这城门旁有一种华光庙,供奉华光大帝,又称华光尊皇、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马王、马神、水草大王、水草马明王等。是汉族民间传说和道教中的神仙。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所以汉族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
当初这个地方大约怕有火灾,古代人信仰寄托于神灵,这里按照风水来说又是聚日光之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听了这些我相信的大家不会再叫错写错了吧。
馆驿嘴不是观音嘴
馆驿嘴相信大家更属于,这个有泸州朝天门之城的地方,一度因为长沱两江在这里交汇,气势非凡,今天看起来也足够震撼,那么这里到底叫什么,书面写馆驿嘴,泸州人读音是观音嘴,也有人写成观音嘴,到底是什么?
泸州有城、有门、有馆驿,城下有两江舟楫之便,为水上之山城,在泸州长江与沱江交汇处,自然形成一个舌头形的半岛,这就是泸州的馆驿嘴。馆驿嘴则当两江汇合之要冲,被称之为“泸州的朝天门”。昔日古道马帮将巴文化、蜀文化、滇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泸州特有的码头文化,并昌盛一时。历代官员、士大夫、经泸州时多在此处上下,于馆驿间迎送。诸如杜甫、苏轼、陆游、杨慎等文人墨客也都从馆驿嘴码头登舟东下。
这里因为是驿站在过去,是官家收过路费的地方,上岸的船只,要进城交易,就要在馆驿嘴把税给交了,所以当初确实繁华,不仅有驿站也有酒楼。馆驿嘴的叫法没有问题,如果你看俯拍照片,它很像是一个老鹰的头和嘴,所以也可以叫观鹰嘴,此观鹰非彼观音而已。老百姓以讹传讹也是有趣。
馆驿嘴的故事很多,大家可以找我的文章来看看,有机会再写一个详细的。
龙透关请不要写成龙头关更不要读成龙秀关
龙透关我想不用我介绍大多数泸州人都知道,川南第一雄关,红色文化造就独特的铿锵气质。
可惜因为透和头谐音,还是有部分泸州人至今搞混淆,这个沽酒客就忍了,但是还有人认字认半边的,读成龙秀关,我就实在受不了。沽酒客遇到过,还真的耐心的纠正这个老哥几次,终于他不乱叫了。
龙透关又名神臂关,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江阳西路,今四川警官学院校内,以其南临长江,北濒沱江,犹如巨龙穿透两江,故名,是古代从由陆路入泸州的必经之路。原为古关隘,始建于蜀汉,为土筑城墙;明崇祯十一年(公元年)重建,全长3.5公里,后倾圮(倒塌)。
现存古龙透关为清同治二年(公元年)重建,现存城墙.7米。由3个烽火台和两道关门——大关门和小关门组成,大关门即今龙透关处,小关门在市中区南城乡政府处。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泸州起义发生于此。
据泸州当地地方史料《泸县志》所记之“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蜿蜒曲折,以两江岸边为起止,长数华里,名曰龙透关”,和《大明一统志》所记载的“龙透关在泸州南七里,世传诸葛公所立”。
后人推断其始建年代应为蜀汉时期,始建者为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建筑样式为土筑城墙。但在考古资料上未得到完全的证实。因此,不必要完全采信这种说法。
然而,即使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正确,但龙透关的始建年代很早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就留待历史学家们去仔细研究和探索了。
除了以上三个还有些容易搞不清楚,比如山岩脑和三岩脑等等,我看有必要把地名再给大家普及,我会另作其他文章说明,希望各位不要以为我吹毛求疵,自己人搞清楚其实才对泸州文化发展有好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