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河南历史名人之司马懿
诈病骗曹
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发泄式”地,在旺盛的青春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全部风采,恨不得想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的光芒;而司马懿的一生,则是“收敛式”的,虽然年少时便已名声不菲,但他并没有选择在时机未成熟时就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而是选择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下,做一名乱世之中的“隐士”。
建安六年(年),司马懿22岁,当时还是“曹司空”的曹操在闻得他的名声之后,便给他下了一道“征召之令”,但当时司马懿并不想为曹操所用,便借口说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为由拒绝出仕,但生性多疑的曹操岂是这么容易就能糊弄的,为了做戏做全,也为了逃过曹操埋伏在司马家的各路眼线,他这一“病”,就是好几年。
被迫入仕
建安十三年(年),那年司马懿29岁,已经坐上丞相之位的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入朝担任丞相府文学掾,司马懿深知此次难逃,且当时北方局势已定,天下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在曹操的威势强迫下,司马懿走出家门,踏上了仕途。
对于司马懿,历史上是这样形容的:“狼顾鹰视”之相。集狼的狡猾与鹰的狠绝于一面,虽然此时的司马懿在曹丞相府中处处小心谨慎,但还是让老谋深算的曹操对他心生忌惮。他认为,司马懿的政治野心在日后的官场上并不会甘心于久居人下,面对曹操的猜忌和杀心,司马懿佯装镇定,一再伪装,一再隐忍,且因他与曹丕相交甚好,故而也就在曹丕的一次次维护下勉强得以明哲保身,安然无恙。
魏宫夺嫡
或许从被曹操征召为官的那天起,司马懿的双脚就已经踏入了曹家暗流汹涌的夺嫡之争了,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位中,司马懿写下了他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笔——辅助曹丕成为太子。从此,他的谋略,开始崭露头角,他的锋芒,开始风云初显。
在曹操的众多子嗣之中,曹丕绝对算不上是显眼的,诗词文笔比不上曹植,带兵打仗也比不过曹彰,又没有其他生来就有的越人天赋,相比于选择当时深得曹操喜欢的曹植,司马懿剑走偏锋,而是选择了大多数人并不看好的曹丕。他深知,“文才不等于政才”,相对于曹植出众的文学能力,更善隐忍也更具野心的曹丕在司马懿眼中更能“成大器、胜大任”。建安二十二年(年),在这场魏宫中的夺嫡之战中,司马懿等人运用谋略帮助曹丕一次次通过曹操的考验,将曹丕送上太子之位。
锋芒毕露
或许对于曹丕来说,司马懿只是他上位的一枚棋子,但对司马懿来说,曹丕又何尝不是他深思之后押下的一注棋,而这步棋的成功,也直接影响了司马懿的一生。
在曹丕称帝的这七年之内,司马懿锋芒尽显,迎来了他崭露头角的辉煌时期,他尽心尽心竭力辅佐曹丕成为国之明主,开创新政、扶持士族、抑制宗室,为魏国的稳定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后来的三次托孤司马之后,权力的天平逐渐倾向一侧,他谋伐天下,集威权于一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故里温县
据说,当年司马懿自从29岁被曹操征召离开家乡之后,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温县。少时离家,归来已不复年少,再见故乡已是三十年后,59岁的司马懿带兵征讨公孙渊,路过老家的时候,在温县虢公台(今温县招贤乡上苑村)宴请父老乡亲,这也是司马懿被征召后唯一一次还乡,他将自己对故乡的情结与牵挂全部寄予在这一场宴中,自此之后,再无归期。
在司马懿一生的这七十多年间,从静观时变到悄然崛起,从韬光养晦到锋芒尽显,这位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用一生时间向我们演示了“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八个字的精髓,不论后世如何评价,不管他的是非如何难辨,但我们终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司马懿无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纷乱三国,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赢家。
图片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