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平凡丨最后的牧鹰人卖掉我的哑巴儿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四处野鸭和菱藕啊
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
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
千亩湖面上
成群的鸥鹭贴着湖面飞行
鱼跃出水面留下惊鸿一瞥的身影
依水而生的洪湖人日夜劳作
守望着属于他们的丰收
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
湖面上三位采菱角的老姊妹
坐在浅浅的盆里
自由穿梭其间
翻转藤蔓
麻利地揪出藏于密叶之下的果实
代元新:我今年64岁啦,三个人中最小的。我坐的这个是转皮胎子,最下面是汽胎,中间是个盆子,装菱角,把芴子(藤)往前一抛,往前走。
黄想珍:我今年66,下雨也要干,大雨大干,小雨小干,不下雨还要加油干。我们都经历过荒年的,我是年出生,当年涨大水,湖里都没得吃的,都是受过苦的人呀。
李淑珍:76岁算个啥,现在60岁还是中年人嘛,我们不算是老年人,还要做十年。我儿子发视频过来说,妈,你是钢筋呐。孩子不同意我出来干活,偷着跑出来。现在武汉都好了,开放(解封)了,三月份开放,我们六月份菱角可以摘了,才开始做的,老了闲不住。
忙碌似乎已经成为老人生活的印记
她们依靠勤劳的双手熬过饥荒岁月
在仓廪丰足的年月
依旧保持对苦难的敬畏
丰收是生活对她们最好的回馈
还记得小学的课文《鸬鹚》吗
鸬鹚捕鱼是中国劳动人民
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陆华军从15岁下河捕鱼
与鸬鹚相伴50多年
鸬鹚早就成了这位老渔夫的家人
陆华军:这个鸬鹚就是我的哑巴儿子,它不会说话,它等于是你养的儿子一样的。有时候没的吃的了,你要它们做事,它们就给你搞粮食来。70年代养小孩不容易啊,就是全靠它们,养活起全家来了。对这个东西(鸬鹚)有感情。
老人奋力摇着船桨
船离开岸边
鸬鹚陆陆续续下水
这可能是老人与鸬鹚的最后一次合作了
陆华军:洪湖大面积休禁,我也不能搞了,我是最后一个人,我坚持到最后。我原来想找一个传承人,把这个传承下去,现在传承不了了,我就全部不干了。现在他们在跟我联系,联系好了,我就卖掉它们了。我确实舍不得,心疼也没办法。
站立在船边的鸬鹚
扑腾着翅膀
咕咕鸣叫着
也许它们在期待着
与这灵动的水有新的合作方式
临近傍晚
一张捕鱼的大网就要拉起
肥鱼出网丰收忙
渔工们忙而有序
在帮亲戚家捞鱼的叶建红
看上去有一点力不从心
叶建红:因为感染过新冠(肺炎),身体还在恢复期间。当时感觉是感冒,在医院打了两三天针之后,就开始发烧。医院定点治疗新冠的地方,(费用)全都是免费的。护士说来到这里的,都可以出去,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现在身体状态感觉恢复八九成了,下半年主要是以休养为主,等身体全好了,再尝试做其它的行业。
叶建红靠着毅力与抵抗力
扛过病毒的侵蚀
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经历过生死
才明白生活的真谛
更能坚强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历经千年的地质演变
洪湖水中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沉积
孕育出细腻柔软的青泥巴土壤
为莲藕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文娟和丈夫杨晶正在网上直播挖藕
引来众多网友的兴趣
王文娟:我们最开始回来,乡亲们都很不看好我们,那时候都说我们是没出息,是被大城市给淘汰下来的。我们结婚的时候,我们家好多亲戚都说我是跳进火坑了,觉得他家兄弟又多,好像也没有一个正经工作,公公婆婆又生病,觉得这个条件很差。
王文娟是洪湖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十几年前夫妻俩在广州打拼
因为母亲病重夫妻俩回到了家乡
当年洪湖的农民尚不清楚网购为何物
而在广州吸纳了新鲜事物的夫妻俩
成为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文娟:刚开始干的时候,产生订单就特别高兴,虽说几十块钱,但是就像是个商业机密一样,都不告诉别人,互联网上可以卖东西。今年疫情解封之后,我们就通过直播,把我们家的藕,包括周边乡亲家的莲藕都销售出去了。以前一大家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现在我们在县城买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两个娃娃也都很可爱,一家人就觉得还是挺开心的,很幸福。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他们用在城市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反哺家乡
与传统的农民相异共生
共同描绘着属于自己家乡的丰收图景
朝迎晨曦铺渔网
暮送夕阳舞浪花
勤劳的洪湖人
不知疲倦地蹚在泥里
乐观勇敢地拨开生活的底色
洪湖水面上
还有一种丰收
就是他们辛勤耕耘的倒影印记
每周一晚21:20
锁定山东卫视
此时此刻
▼
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