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残肢,浑身鲜血,满耳惨叫,3小时白刃
抗日战争中,日寇除了武器装备要远远高于中国军队外,单兵作战能力也是不容小觑,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过硬的拼刺技术。
客观的说,若是一对一地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他们的对手。
因此,战场上和小鬼子拼刺刀,我们常常是几个打一个,靠人数多取胜。但即使这样,有时也难有十足的把握。
比如说在台儿庄大捷的战斗中,曾缴获了一个日军的笔记本,上面不无得意地写道,他和其他两个日寇组成三角阵形,竟然以少胜多刺倒了7名中国士兵。
不仅如此,就连善打近战的八路军对日冠的拼刺能力也是忌惮三分。
杨成武曾经在冀西军区第一军分区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据老八路王汝林回忆道,第一次和鬼子拼刺刀,手上的虎口都撕裂了,枪都给挑飞了。他是练过少林功夫的,其他战友可想而知。
当然,这和咱们战士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再者,残暴凶残的鬼子,常常拿抓到的中国老百姓和战俘,当作练习刺杀往往用活人当靶子,往往可以准确地把握刺杀的角度,从而避开胸腔胁骨的阻挡一刀刺中心脏。
除此之外,鬼子的三八大盖加上刺刀后长达1.米,其中枪身1.米,刺刀0.米;而国军队的中正式步枪加上刺刀仅有1.米,其中枪身1.11米+刺刀0.米,比三八式步枪要短10余厘米。
这种差距对于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的白刃战来说,我军无疑在家伙事上先是略逊一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拼刺中自己的刺刀尖还没碰到对方,也许已经被鬼子刺中了。
因此,中国军人在被鬼子刺中的一刹那,凭着民族大义和英勇血性,会釆取同归于尽的惨烈方式,迎刃而上,用尽全力将刺刀狠狠地刺向敌人。
不得不说,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令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也胆战心惊。
然而,善于白刃战的日军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事关战局胜败的石牌血战中,却遭遇了二战期间最大的白刃战败绩,名日军死在了中国军队的刺刀之下。
自此,战场的天平开始向中方一侧倾斜。
石牌保卫战有多重要?这场战役,曾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前,蒋介石特别来电明令:石牌失守,则重庆难保,哪怕是战至最后一人,亦决不能退后半步。
那么,这里所说的石牌到底是哪里呢?其战略价值究竟有多重要呢?为什么说此战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呢?
石牌是长江上的一处地名,依山傍水,位于湖北宜昌地区西陵峡的南岸,因象鼻山中一块类似令牌形状的巨石而得名。
据说,这块巨石高40米,顶宽12米,厚4米,重达余吨、奔腾不息的长江在这里受阻,所有过往船只都要在石牌脚下转弯才可通行,堪称扼守长江的咽喉要道。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南京和武汉的相继陷落,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当时,日军进军西南攻击重庆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经陕西南下,二是从云南北上,三是从湖北西进。
若是选择陕西、云南两条路线,不仅需要翻山越岭,劳师远征,而且关隘重重,易守难攻。若是选择湖北西进的话,陆路交通同样是山路崎岖行军困难。
有句话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湖北到四川还没有完备的公路。因此,只有走长江水路才是最便捷的进军路线。
故此,石牌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自然成为保卫陪都和西南大后方的天然屏障。可以说,中国军队已经退无可退,如果石牌失守,抗战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所以,国民政府对石牌的守卫高度重视,除了有精锐之师驻守外,并于年冬在石牌设置了左右炮台,部署了极具威慑力的大口径重炮10尊,炮火恰好覆盖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令日寇望而生畏。
然而,尽管石牌要塞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可日军为打通进军大西南的路线,对攻取石牌也是志在必得。早在年3月上旬,日军曾派重兵疯狂进攻石牌,遭到我军顽强阻击后,铩羽而归。
年5月,中日鄂西会战爆发,而石牌要塞保卫战则是这次会战的关键。日军攻击部队为驻守武汉三镇的日军第11军10万人,直接投入正面一线作战的就有将近三个师团。
保卫石牌要塞核心阵地的是国军主力第十八军的王牌部队十一师。该师师长是有着“苍鹰”之称的国军悍将胡琏。
5月26日,第六战区长官陈诚打“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并且连夜修书五封与家人诀别。
5月27日,胡琏率全师上下抱定必死决心,设案焚香,祭天立誓: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生为军人,死为军魂。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
5月28日,石牌保卫战正式打响。日军第3师团气势汹汹向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先后发起了5轮不惜一切代价的密集冲锋,遭到我第11师31团3营官兵奋勇抵抗。
战至黄昏时分,我军在左右两翼阵地相继被日寇突破的情况下,正面阵地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手里,并以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猛烈火力压制敌人。
5月29日,战斗更加激烈。胡琏对将士们吼道:
“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5月30日,大批的日军已突破我军外围的防御阵地,开始孤注一掷猛攻石牌要塞,眼看着这场保卫战将功亏一篑。
此时的阵地上,到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可奇怪的是,石牌的第三道防线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阵地却是异常的平静,竟然长达3个多小时听不到枪声。
原来,这里发生了一场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刺刀与刺刀的碰撞声、呐喊声,在这里交织在一起,中日两军不断的有士兵倒下,我军愈战愈勇,逐渐占得了上风。
面对中国士兵力战不退、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历来以擅长拼刺的凶残日寇,渐渐的力不能支,军心开始动摇,遭遇到二战期间白刃战的最大败绩,有人死在了我军的制刀之下。
据参战的老兵回忆:“当时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我们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两军在反复互相冲杀,阵地前沿两军的尸体好像金字塔那样堆着。”
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白刃格斗,让骄横的日军真正领略到中国军人坚如磐石的钢铁意志。5月31日晚,参战日军失去斗志,趁着夜色掩护悄悄退出战扬,掉头东逃。
自此,从5月28日打响,到31日结束的石牌保卫战,以我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此役,严重打击了日寇从长江水路进攻大后方的战略部署,彻底扭转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虽然石牌保卫战仅仅进行了4天,但却是整个鄂西会战最惨烈、伤亡人数最大的一战,打死打伤日军达人。
同样,那场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白刃战中,也有名中国士兵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壮士们的鲜血浸透了长江南岸的这片土地。
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入伍不久的懵懂少年,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慷慨赴死。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重返石牌保卫战战场,曾经对这场惨烈的白刃战中有过如下描述:
“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娃娃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可他们为了中国人能有这一切,壮烈殉国了。”
石牌巍巍,江水滔滔,山河已无恙。铭记历史,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强我中华,吾辈当自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