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鹰酱ldquo折刀rdquo导
近日媒体都在报道鹰酱向二毛提供“折刀”导弹一事,感觉有点过度神话了。在此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玩意儿就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产物。第一次海湾战争拉开了信息时代战争的序幕,从90年代起各国都在研究信息战与现代战争技战术、装备的结合问题。当时有个很著名的提法:“发现即摧毁。”这个说法,当时针对的是战场枢纽、集团目标、高价值目标,使用己方重火力进行精确打击。对于步兵来说,当时还顾不上,技术也达不到。经过30年的发展,步兵分队开始逐步具备多维侦察能力和引导打击能力,但对于前述目标的打击手段仍然以己方重火力为主,一方面是打击精度不足需要以大型战斗部来弥补,另一方面是步兵自身的弹药携载量限制了火力强度和持续性。折刀的出现,为步兵分队提供了另一种打击手段,其实就本质来说和单兵反坦克/防空导弹没啥差别——都是增大步兵火力打击范围,增强其独立作战能力。第二,适用场景问题。这东西跟察打一体无人机一样,更适合战线相对固定的场景,比如敌后破袭、城市攻防等,并不适合大兵团高速推进的战场。这个之前有说过,战争初期大毛二毛的无人机都没发挥什么作用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三,应用限制先是威力限制。这东西是给步兵用的,所以步兵自身的携载手段和体能限制就是对其性能的先天限制。以折刀来说,重量2.5千克,扣除发动机、燃料、寻的系统、飞行系统,战斗部还能剩多少?虽然精度很高,打击人员甚至无装甲车辆都还行,但对坦克装甲车来说就是挠痒痒了。鹰酱又搞了个折刀用来打击装甲目标,但弹体重量就达到23公斤,这是给步兵用的?!
然后是寻的限制。以折刀来说,控制半径10公里,续航时间10分钟。如果没有目标指示,谁能在10分钟内在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找到目标并摧毁?所以肯定是预先知道目标的概略(甚至可能是精确)位置,再发射导弹。那么问题来了,目标的位置情报来自哪里?只可能来自两个渠道:己方侦察/情报系统下发,或者前方侦察小组回传。这就要求一个基础条件:畅通的数据传输。对于渠道2来说,还有个限制,即前方侦察组必定在视距范围内,否则无法识别目标。
第五,敌有我有折刀类寻飞弹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年珠海航展上CH-寻飞弹就已经亮相了,不过当时还是作为炮兵侦察机使用,后来才加上了攻击能力。从性能上看,更侧重于持续侦察(2小时续航),毕竟是炮兵侦察机出身。归根到底,有矛就有盾。一两件武器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自古已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