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三
文/李斌
今天接着读《西次一经》之天帝之山和臯涂之山。天帝之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①,上多棕、枏,下多菅、蕙②。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③。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④,名曰栎,食之已痔⑤。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⑥,可以走马⑦,食之已瘿⑧。①天帝之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菅:菅茅。③蛊:毒热恶气。④翁:鸟颈上的毛。⑤已:治愈。⑥杜衡:亦作“杜蘅”。⑦走马:使马跑得快。⑧瘿(yǐnɡ):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帝山,山上长着很多棕树和楠木,山下长有很多菅茅和蕙兰。山里有一种兽,形状像狗,名叫谿边,人坐卧时,把它的皮铺在身下,可以免受毒热恶气的侵袭。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鹌鹑,身上有黑色的花纹和红色的颈毛,它的名字叫作栎,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痔疮。山里长着一种草,形状像葵,散发出的气味与靡芜相似,叫作杜衡,骑马的人佩戴上它,可以使马跑得快,吃了它的肉可治疗脖子上长大瘤子的病。再学习笔记在天帝山中生活着一种名叫谿(xī)边的野兽。谿边的外貌很像是普通的黑狗,善于攀爬树木,据说将谿边的兽皮制成座席或者寝具,人们坐卧其上,就不会中妖邪毒气。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熊氏《冀越集记》:“木狗,形如黑狗,能登木,其皮可为衣褥,能运动血气。”《事物绀珠》曰“谿边如狗,席其皮辟蛊,蛊腹病或云蛇蛊、金蚕蛊之类。”不过谿边的神奇之处不仅于此,它还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神兽。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川西有玄豹,大如狗,黑色,尾亦如狗。其皮作裘褥甚暖。”疑即谿边也。《事物绀珠》云:“谿边如狗,席其皮,辟蛊。蛊,腹病,或云蛇蛊、金蚕蛊之类。”毕沅《山海经新校正》:草木鸟兽之名多双声,当为“谷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此即狗属也。《山海经图赞》:谿边类狗,皮厭不蛊。谿边虽然具有辟邪奇效,但是古人们却屡屡无功而返,无法将其捕捉。据说谿边平时就是小狗的样子,但是一旦遇到危险,便会幻化为烟雾,随风飘散。所以渐渐的,人们便开始用普通的小狗来祭祀辟邪。《史记·封禅书》云:“秦德公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义盖本此。《史记》有曰: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民间流传的用犬血在门户上题字,在正月里用犬血来辟邪驱除不祥之气的风俗,都是来源于谿边具有辟蛊驱邪的功能。天帝山中还生活着一种名曰栎的禽鸟。栎的外形就像是一般的鹌鹑,颈部长着红色的羽毛,浑身布满了黑色的花纹。据说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痔疮。栎又叫做麴(qū)鸟、雷鹚,这种鸟在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禽虫典》曰:其状如雕,黑文而赤翁,名曰麴,食之已痔。《事物绀珠》有云:雷鹚已痔,数斯已瘿。吴任臣《山海经广注》:《读书考定》曰:“肥遗(鸟)已疠,雷栎已痔。”王崇庆《山海经释义》:“栎,其状如鹑固矣,然鹑补五藏(脏),益中续气,取效非一,但不知可和菌子食之,令人发痔。今云栎食之已痔,是如鹑而实非也。故栎为雷栎。菅,草菅人命的菅,一种节杆野草。郭璞《山海经注》:菅,茅类也。汪绂《山海经存》:菅,白芒也。郭璞《山海经注》:香草也。带之令人便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王崇庆《山海经释义》:杜蘅,马得之而健,人得之而止疾,备人物之用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尔雅》:“杜,土鹵。”《离骚》:“杂杜蘅与芳芷。”《博物志》云:“杜蘅乱细辛,故一名土细辛。”又其叶如马蹄,俗名“马蹄香”。经谓可以走马,亦因其性以为用也。杜若亦名杜蘅。《本草图经》:杜蘅,苗叶似细辛,根亦粗,黄白色,常乱细辛。叶又似马蹄,又名马蹄香。《神农本草·别录》所谓杜莲。《广雅》云:“楚蘅,杜蘅也。”其类自别,后人多不辨。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此山在嶓冢山西北,今河州南大峙、牛脊诸山。《文选》注引范子《计然》云:“秦蘅出于陇西天水。”经文又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即天帝之山在嶓冢山西三百五十里处。前文已分析嶓冢山为甘肃天水市秦城区齐寿乡境内的齐寿山,往西行三百五十里,则好到达了今迭部与卓尼县交界处的迭山主峰错美峰(海拔米)。这即在古之河州范围内,也符合《禹贡》指出的古人考察治理山水的原则“随山浚川、奠高山大川”。站在嶓冢山向西望去向最近处的最高山非错美峰莫属了。迭山,也作叠山,是昆仑山中支巴颜喀拉山余脉西倾山南支东段(也是秦岭山脉的西段西秦岭)迭山、光盖山、华尔干山等诸山峰的总称,主峰错美海拔米。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县北部卓尼县边界地带。既是白龙江和洮河的分水岭,又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一段分水岭。综上:“天帝之山”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县北部与卓尼县交界地带的“错美峰”。皋涂之山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①,蔷水出焉②,西流注于诸资之水③;涂水出焉④,南流注于集获之水⑤。其阳多丹粟⑥,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⑦,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藳茇⑧,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⑨,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⑩。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①皋涂之山:皋涂山,即今陕西境内的峪山岭。②蔷水:水名,可能是今甘肃洮河的支流。③诸资之水:诸资水,可能指今洮河或洮河等江汇聚而成的沼泽。④涂水:水名,可能是岷江源头与汉江源头多条水流的总称。⑤集获之水:集获水,可能是今甘肃的白龙江。⑥丹粟:丹砂。⑦礜(yù):礜石,一种性热含毒的矿石。⑧藁(ɡǎo)茇(bá):香草名。⑨无条:植物名,可能指天葵。⑩玃(jué)如:传说中的一种兽。鸱(chī):指鹞鹰。已:治愈。瘿(yǐnɡ):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向西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皋涂山,蔷水发源于皋涂山,向西流入诸资水;涂水也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入集获水。山的南面有很多丹砂,山的北面有许多银和黄金,山上长着很多桂树。山中有一种白色的石头,叫做礜,可以用来毒杀老鼠。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如藳茇一般,叶子的形状与葵的叶子相似,但叶背呈现红色,名叫无条,可以毒杀老鼠。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鹿,长着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人一样的手,有四只角,它的名字叫玃如。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鹞鹰,长着人一样的脚,它的名字叫做数斯,人吃了它的肉,能够治疗脖子上长大瘤子的病。再学习笔记经文注释对蔷水、诸资水、涂水、集获水与现今岷江、汉江、洮河、白龙江的相互关系的解读似乎有点混乱,使人感觉有点云里雾里。从上文分析“天帝之山”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县北部与卓尼县交界地带的“错美峰”,再往西南三百八十里,按照循水导山的科考习惯应该来到了现今的洮河源头或者白龙江的源头。而白龙江的源头的支流主要发源于岷山,并且是向北流入白龙江,没有向南流的;白龙江的源头之山发源的河流也没有向西流的。这就排除了皋涂山与白龙江的关系。而洮河源头之山则既有向南流注于洮河的河流,也有向西流注于兰森木错河的河流。符合皋涂山的山水特征。皋涂山的山水特征从“皋涂山、蔷水、诸资水、涂水、集获水”的名字上可以窥见一斑。一、关于皋涂之山和集获之水(gāo),本义泽边的高地,泛指岸边、水旁陆地。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滩,即滩涂。皋涂之山按字面直译为泽沼泥滩之山。从经文的描述来看此山及其附近水系密布,所以“皋涂”二字应该就是说明当地环境多滩涂水泽的意思。集:①会意字,本义是鸟群栖于树。《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②集合、聚集、收集。《尔雅》集,会也。获:(獲穫)huò。古有獲和穫二字,后合并为获。獲,本义是指捕猎所得的禽兽。獲,獵所獲也——《说文》。穫,本义是收割庄稼。获,刈谷也——《说文》。二者现在虽然都是得到和收获的意思,但其实有本质区别。集获之水,按字面直译是集中捕猎之河或者集中收粮之河。不管古本是哪个获字。从以上字面意义来看看这个地区应该是个人类集中生活区域。洮河,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西倾山东麓勒尔当,此段河流当地老百姓称“代富桑曲”。代富桑曲是一条不成规模的小溪,由个眼泉水汇集而成的沼泽地代富桑滩是它的娘家。代富桑曲向南联合了同样从代富桑滩起步的另一条溪水代富雄曲,牵手向东,在青海与甘南的交界处李恰如牧场附近与碌曲县境内的哈让曲汇合,更名改姓,始称碌曲。碌曲,藏语意为洮河。在藏传佛教典籍里,“碌”是神龙,“曲”是河,“碌曲”意为“神龙河”。这条神龙河发源于今碌曲县西南部巍峨雄伟,气势磅礴的西倾山北簏及其支脉,主峰米的李恰如山南麓间的草原。这片草原叫代富桑草原,滚滚东逝的洮河在这里难觅影踪,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个扑腾的小泉,石缝里跳跃而下的细流,和岩壁上滴落的水滴,正是它们毫不气馁,跨过沟坎,跳跃石壁,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又因沿途许多条小溪流的加入,变成一条可以穿山越岭的大河。这里,形成两条这样的大河,一条称代富桑雄曲,是洮河北源,以李恰如山水源为主,另一条是洮河南源,出自西倾山北簏,称恰青河,藏语代桑曲,两源汇合东流,到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折向北流,从这里开始,正式称为洮河,藏语“碌曲”。从上面对洮河和代富桑曲的介绍可知河南县代富桑曲的源头之山——西倾山东麓勒尔当,就是很符合“山名皋涂和水名集获”的定义。当然“获”的原字应为“獲”,指集获水流域遍地是牛羊牲畜。我们再看一下河南县的情况,说知此言一点不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南端。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本州泽库县毗连,属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3—.5毫米。无绝对无霜期,平均气温9.2—14.6℃。……该县有.81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29平方公里的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有各类牲畜73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的“欧拉羊”,是青藏高原土种羊中的优良品种,占全县牲畜头数的74%;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占全县牲畜的第二位为24%。河曲马是我国四大名马之一,河南县是河曲马的主产区。占全县牲畜头数的2%。河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0多种,有黄铁、黑铁、石膏、泥炭、金、锰、硝、锑、铜、汞、银等。其中已探明赫格楞锑矿储量金属吨,李恰如山北侧泥炭万吨。河南县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余种,珍贵毛皮兽有水獭、猞猁、赤狐、雪豹、沙狐等。药用兽类有马鹿、白唇鹿、麝、马熊等。肉用兽类有黄羊、岩羊、草羚羊、獾猪等。主要野禽有天鹅、雪鸡、麻鸡、石鸡、鸭、苍鹰、百灵等。鱼类有青海裸鲤、厚唇鱼重唇及青海鱼鳅。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有余种,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党参、掌参、大黄、射千、秦艽、贝母、黄芪、藿香、羌活、蘑菇、蕨麻等。显然,河南县的自然资源(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名贵药材)也进一步印证了皋涂之山有丹粟、银、黄金,有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的玃如兽;有其状如鸱而人足的数斯鸟(应该是上古时期苍鹰的一个变种)。二、关于蔷水和诸资之水本义是水草名,水蓼。《尔雅》云∶蔷,虞蓼也。山夹水曰虞。郭璞注,即蓼之生水泽者也。水蓼,别名辣蓼、蔷、虞蓼、蔷蓼等。水生植物,一年生草本,喜生溪边浅泽处,在我国分布广泛,全草可入药。蔷水按字面直译为遍生水蓼之河。显然是一条流速比较缓慢的小河本义指财物。《说文》云:资,货也。②资助、供给。如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韩非子》。我认为作为“水”的修饰词引申为“支,支流”比较妥当。诸资之水意为由很多支流汇聚成的河流。经文曰:“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从河南县地图上可以看到流经本县多松乡的永曲河正好符合此要求。永曲河由发源于本县的兰木措曲、哈拉塘曲、塔玛河汇成。源头地理坐标东经°34′7.32″,北纬34°22′9.84″,海拔m。河流走向由东北向西南,汇入黄河处地理坐标东经°15′37.08″,北纬34°17′48.48″,海拔m,流长74.94km,流域面积km2。兰木措曲、哈拉塘曲、塔玛曲是它的主要支流。“蔷水”即“兰木错曲”;“诸资之水”即“永曲河”。三、关于玃如《辞海》:“玃,大母猴。”《辞源》:“玃,大猴。”《汉语大辞典》:“玃,一种大猴子。又泛指一般的猴子。”《说文·犬部》:“玃,母猴也。”《广韵·药韵》:“玃,大猨(猿猴)也。”《吕氏春秋·察传》:“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所以,给这种奇兽取名“玃如”作者更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说它更像猴,当然远看也有点像鹿。但我想“其状如鹿”应该指其状硕程度像鹿,或者干脆说是“其壮如鹿”。否则作者也就不会为其取名“玃如”,而应取名“鹿如”。再加上“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白色的尾巴,前肢像人的手一样灵活,后肢像马足一样强劲有力,头上长着四只脚。活脱脱的“四不象”。晋代文学家郭璞还在《山海经图赞》中提到了玃如善于爬树登山的特点:玃如之兽,鹿状四角。马足人手,其尾则貌兼三形,攀木缘石。想来玃如后腿如马儿一般发达,前肢像人一样灵活,能够在树木之间、悬崖峭壁之上如履平地也很正常。写到这里,我总觉得玃如这家伙似曾相识。哦,在《科学与自然》电视节目中看到过。它非常像生长在澳大利亚的袋鼠,袋鼠和鹿的外形相似度超过了60%。袋鼠有一条粗大的尾巴,呈黄白两色。特别是它的两个前爪非常像人类的手,两后肢象马脚一样强健有力,它善于奔跑攀援。那么怎么解释玃如头上长着4个角呢?我们都知道,袋鼠有育儿袋,袋鼠妈妈和孩子竖起的四只耳朵“远看”是不是很像是长了4个角呢?所以我更愿相信“玃如”就是现在的袋鼠。袋鼠的相貌更接近猴,这就是作者为它取名“玃如”的原因吧!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远看二字呢?因为袋鼠一见到人就会躲得远远的,所以人们只能“远看”而不能近观,当时的人们要捕捉到它也是很难的。这也是经文中对礜石、无条、数斯都讲到了药用价值,唯独玃如没有讲的原因。综上:“皋涂之山”即今青海省海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西倾山东麓“勒尔当”;“蔷水”即流经今河南县的“兰木错曲”;“诸资水”即今河南县的“永曲河”;“涂水”即流经今河南县的“代富桑雄曲”;“集获之水”即今河南县的“代富桑曲”(实际上是今洮河的南源)。作者简介
李斌,籍贯湖南,年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