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秋来又一年明日立秋,给孩子们讲讲这
立秋
Autumn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在古人看来
立秋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
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那般盛气逼人
热气蛰伏,凉意日增
二候白露降
由于午热夜凉
形成了一定的昼夜温差
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
常常会有晶莹的露珠产生
三候寒蝉鸣
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凉
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仿佛在传达着
夏天即将过去的消息
二十四节气中除了“立秋”,还有什么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
古称"启蛰",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
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清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谷雨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此时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处暑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
秋分
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寒露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立冬
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小雪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大雪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冬至
又称“冬节”、“贺冬”,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
小寒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
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在今天立起来了。
尽管蛙还在鼓噪,蝉还在鸣唱,风依旧悄悄在一片叶子上写下秋的诗歌。
一片叶子见全局,一丝凉风知秋至,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立秋独有的感知。
秋日诗词《立秋》
南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的时刻。
酷暑已尽,人人喜凉;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黄未黄,伴着明亮而不毒辣的阳光,品尝最宜人的自然。
这个季节,最适合在午后品读唐诗宋词,一杯花茶,一碟点心,偷得浮生,半日闲。
有人说,秋天是寂寞的,也有人说,秋天是淡然的,那么,诗人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沁园春·长沙》精彩朗诵
秋天,是壮美,辽阔,充满希望。
《沁园春·长沙》
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整首诗虽是写寒秋,却无一丝萧瑟之感,反而有一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诗中恍若有豪气要喷薄而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人心中的胸襟和抱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相信自己必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尺寸年华,就该轰轰烈烈,戎马半生。
秋天,是清静,浅笑,岁月安然。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有两首,这一首是最为豪情壮美的。
全诗宛如一幅色彩瑰丽的秋日美景图卷,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秋之开阔,秋之自由,秋之绚烂,秋之壮丽,尽在诗句里一览而尽,全篇激荡着一股雄浑的气势,让人称绝。
此诗不过四句,却一扫古来逢秋而悲的固化情绪,让我们领略了秋日里别有诗情的壮丽图卷,令人一读而身心沸腾,堪为佳作。
尤其是诗人逢人生低落之际,不以为苦,反而极端乐观从容,豪情满怀,这种人生态度就很值得一赞。
怀一颗从容的心看世界,行走于天地间,处处都是美好。
秋天,是思念,一念秋风起,一年秋思长。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又起,吹到洛阳城中,吹落了游子的家书。思乡之情太重,写信都不知如何下笔。
信写好了,又担心言不达意,拆开看了又看,才交给送信人。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茅屋三椽,老梅一树,高枝啼鸟,小川游鱼,如今,物是人非,空留落寞。
秋天,是孤寂,命运,时常弄人。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萧瑟秋夜里,烛光画屏,罗扇流萤,本是一片静好。
只是,夜色里的石阶如冷水,静坐寝宫,独自一人,只能默默凝视牛郎织女星。
秋天,是自在,悠哉,赏景不自扰。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
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风飒飒,秋雨萧萧,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冷落,但,秋天并不意味着悲哀。
绿池中的红荷虽已落尽,铜钱大小的新叶还有长出,其实,希望无处不在。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不远。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收,得收回夏天里疯长膨胀的心,做回一个从容坦荡、寂静欢喜的人。
才能在渐渐清凉的岁月里安享简单,简单如同立秋里的一片叶、一阵风,没有什么能打乱它缓缓而至的节奏。
简单是平凡之处有清欢,喜怒哀乐亦安然,即使对一盏茶,一溪云,一扇窗,也是丰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寻找的,也只不过是内心的片刻安宁,以及,人生一场盛大的清欢。
风起叶落秋来,我们恰好遇到,时间刚刚好。
愿家长和孩子们在这个秋天里,都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