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月半读江流江水翻涌,好似一页页翻动
月半读江流
文丨张和平
早饭后,我错过高峰期,从东二环上猴子石大桥,至西南端,右拐到湘江之畔。停好车后,我在车内穿上雨衣,从容不迫地走上了江堰的堤岸。自我在长沙安身落脚以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这一天,只要我在长沙,我必到湘江岸上来观沧流。在我看来,这一天的湘江流水,是一绝佳的景色。我或在风雨中漫步于江堰,听浪啸水咽。或伫立于坝顶,观沧流如卷。长沙湘江之畔这一景,激人惊心动魄,撩人思绪纵横。这一景,有如昙花,花开花落有时辰,错过了,只有等明年。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相传楚人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纵身跃下湘江的支流泊罗江。湘江流域的人民悯其忠,怜其仁,每到这天,必包粽子,划龙舟,以志纪念。而在我的老家,不以五月初五为节,过的是月半,就是五月十五。我的老家龙庄湾乡,辖在溆浦,接壤隆回,语言、习俗、经济结构都很独特。是以在前几年乡镇大撤并中,七八千人囗的乡,仍然得以成建制保存。是以,我承载乡俗,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以五月十五为端午节,也叫过月半。在长沙,我过月半的方式,就是来看湘江,读沧流。农历五月十五,多半是雨天,纵使这一天不雨,江中的水位依然持高,壮阔异于平日。
雨,越来越密,越来越稠,风越来越急,越来越劲。我不打伞,是因为某年我伫立于堤岸之上,正发思古之幽情,一阵疾风随江水奔腾飞跃而来,夺走了我手里的雨伞。那把黑色的雨伞像一只巨大的纸鸢,在风里旋转飘舞,然后一个跟头的栽到了江流中,几起几伏,瞬间便没有了踪影。惊扰了我的思绪,影响了我的心境。自此,我月半来江岸,只穿雨衣。穿雨衣好,雨点可以直接的扑到身上,敲打着我的身体。生于沧流,起于江面的疾风抚面梳发,感觉到自己生在风雨,融入江流。
初见湘江,我二十出头,虽为楚人,却生在边鄙。山封水闭,路途迢迢,虽向往湘江,却只能以心仰望。长成,入伍从戎,横戈北疆,回乡探亲,路经长沙,我下车直奔神往已久的湘江。是个初冬,眼前的湘江很宽,破败的江堤,两岸房舍参错杂乱,有经历了世纪风雨的颜色斑驳的大宅豪舍,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木瓦农舍。它们吟唱着悲喜交加的古老的歌谣。堤岸的下头,阡陌纵横,枯黄了的蒿草在疾风中苍凉地起伏,瘦小的水流缩在河道中间,在黯然的夕阳里,疲惫,漫柔,伤感地蜿蜒而去。我印象最深的是湘江大桥,我站在江堤上,远远的看着桥想着,桥为什么要建这么高呢?江流只伏在桥墩下,像人站在水里,水刚刚漫过脚背。湘江就以这个样子进入了我青春的相册里。
再见湘江的时候,我已年过不惑。此次不是路过,不是观景,而是驻脚谋生。路过湘江,江畔闲雨酒旗,江里浅滩慢船。有时也在江边小店,望半流残水,喝一杯浊酒,叹人生荒诞。
头一次见到湘江发洪水,是偶然。车从江畔过,江水涌流声如闷雷。我停车奔上堤岸,只见江面陡然增宽,江水已经贴近了桥拱,似乎再涨一涨,水就可以漫过桥面。我这才知道桥为什么要修那么高。洪水浩荡,分得清东岸西岸,但如果不是漂浮物在移动,就分不清上游和下游。上下两头的水,都链接在天际。恍惚间,这是一世界的水。浩瀚的江水没有浪花,没有激越的飞溅,巨大的漩涡从江中涌向江岸,又一串一串地旋转着推向远方。深沉、浑厚、黄浊,是整条江在移动。摧枯拉朽,一往无前,有着无可抵御的力量。我亲眼看见,江流中缓缓的漂来一整栋的木房子,露在水面的屋顶,瓦似乎都没有少了一块。漂着,漂着,房子突然打了个顿,扭了扭身子,房子就像纸片一样被撕碎了,瞬间就无影无形了。不动声色的力量,水火之无情。我被震撼了。
当天正是农历五月十五,我老家的端午节。在老家,初五要涨端午水,农历十三俗称涨磨刀水。所谓的磨刀水,是夏天青苗长成,牛已归舍圈养,农民要磨利镰刀,去田舍地头去割草喂养牛羊。龙王五月十三下雨,是为了便利农磨刀。五月十五就是月半水。每年,这三天几乎都要涨大水,如果这三天中遇上那一天壬子破,这个壬子日而且又是破日,这就预示着一定要涨大水了。岁月如流,我看见了湘江两岸的木质房子的渐渐的消失,见证了堤岸的不断加高加固变美,把不驯的流水慢慢地关在了堤堰之中。我目睹了江流中的飘浮物越来越少,江水一年比一年清澈。
今年的五月半,雨一直在下的,只是牛毛细雨。细雨如烟,于如雾如烟的朦胧中看江流,又别有怀抱。我看见,凄风苦雨中,三闾大夫,踏江而来,他着一袭青衫,双手环状高高举过头顶,清癯的面孔仰望着苍天,疾风飞扬着长发,他悲怆地呼号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另一位伟人,携百侣劲渡,正如蛟龙,搏风击浪。长风中,传来了那令人心醉神迷、苍劲多情的湘潭囗音,他的长吟乘风破浪,穿云遏雨,响彻苍穹:“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都会泪雨交汇,此时的我,看眼前翻涌的江水,就是在读一页一页翻动着的历史的画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