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官窑窑变釉长颈瓶鹰击长空竹均楼
清代窑变釉瓷器的出现从雍正七年开始,这个时间在古陶瓷史上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一年开始瓷器烧制出现大发展,一系列新器型、颜色釉被创烧出来。最著名的当属窑变釉,窑变釉是一个特殊的瓷种,在雍正七年之前,历朝历代的陶瓷烧制窑变釉都会被看成不吉利的象征。古代烧制瓷器,由于配方都是在矿物质中提炼,淘洗技术以及火温都不容易控制,偶尔会出现瓷器变色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被认为不吉利。只有钧窑例外,钧窑利用了窑变的特殊性,烧制出绚烂多彩多变的瓷器。雍正非常喜欢北宋钧窑,在雍正七年下旨给唐英,要求复烧钧窑,自此具有清代特色的仿钧窑窑变瓷器横空出世。今天介绍两件都是乾隆窑变釉。
由于雍乾时期仿钧窑烧制的瓷器,已经形成本朝特点,后人已经习惯称呼他们为“窑变釉”,不再称为仿钧釉。上面是我朋友的——清乾隆窑变釉如意双耳直口瓶,下面这件是我的——清乾隆窑变釉长颈瓶,这件是赏瓶器型,由于赏瓶主要是指青花,其他颜色釉总称为长颈瓶。雍乾时期的瓷器,大多数情况下,雍正比乾隆隽永漂亮,乾隆比雍正富贵华丽。但是在窑变釉瓷器中,个人觉得乾隆比雍正的漂亮。因为雍正太喜欢宋瓷,他在位时期窑变釉几乎都是仿宋瓷和青铜器。北宋钧窑与清代仿钧釉有一个最大的不一样就是釉面。北宋钧窑的釉面基本上都是亚光,俗称“呆釉”;雍乾仿钧釉都是亮釉,甚至是瓦光蹭亮。如此釉面仿青铜器和北宋钧窑总有点别扭,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乾隆就不一样了,把宋风与本朝结合,特殊釉面,优美的线条,反而让乾隆窑变充满魅力。
这三件都是故宫馆藏,上面一件是真正的北宋钧窑玫瑰紫花盆,非常有名。下面右下是雍正窑变釉,仿青铜器器型。左下是乾隆——窑变釉双耳菊瓣尊,这件清代风格突出。个人觉得相比较雍正,乾隆的这件更漂亮。当然这两件都不能与北宋钧窑相比,北宋钧窑的时代特征、稀缺性、历史底蕴、特别是有数字落款的北钧,几乎可以跃居五大名窑之首。我们在国际大拍记录中见过汝窑、南宋官窑、定窑等的拍卖,但是有数字落款的北钧几乎看不见,参拍的北宋钧窑很多都是特征不明显,介于金钧和宋钧之间的瓷器,故宫馆藏的这件是有数字款“七”,极其珍贵。
我们一起看看局部,瓷器上的这种纹饰是雍乾窑变釉的特色,我们管这种花纹叫“雨丝”,雨丝越细越接近雍乾,越粗越靠后,如果成雪花片状那就到光绪了,只是其一;其二,雨丝具有连贯性,能到瓷器底部的,靠近雍乾,釉面颜色变化越大的越靠近雍乾,窑变窑变讲究的就是一个“变”字,釉面变化越小越靠晚清。右边是我朋友的,窑变釉以“高粱红”为贵,这件恰恰就是高粱红,而且颜色很正。我那件偏紫色,不过很符合现代人审美,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口沿有乳浊状的窑变,很有特色,雍乾窑变釉几乎都有。
这是我朋友那件腹部的局部放大照片,下面是局部再继续放大,雍乾官窑对于细节的处理特别认真讲究,真正做到细节决定成败。窑变颜色如梦似幻,这也是现在无法仿制的原因,当年烧制的时候,即使是窑工也无法掌控,废弃了无数件,留下的都是精品。
雍乾窑变釉在釉面上有肉眼不容易看得见的开片,非常细,需要侧光或者借助于工具才能看到。上面图片是局部放大,能看到开片,直接看是看不到的。下面图片是雍乾窑变釉圈足的特点,窑变釉的釉水特别厚,并多次施釉,在施釉的过程中形成垂釉和挂釉,所以雍乾窑变釉瓷器出窑以后都会对圈足进行打磨,图片上打磨痕非常明显,实物更明显,这也是鉴定技巧之一。
如果不是收藏圈的朋友乍一看到这底会吓一跳的,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北宋钧窑底就这感觉。这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芝麻酱釉”,仿北宋钧窑。北宋钧窑以铜为着色剂,底部出现铜色的斑驳,清代窑变釉也是以铜为着色剂,只是清代已经能够处理的很好,这是刻意仿成这样,以期望与北钧接近。左上是我的那件,除了芝麻酱釉,还留下点混合釉水。右上是故宫馆藏雍正窑变釉,那个底更有点晕菜。下面两件,左边是上面提到的乾隆菊瓣尊的底,右边是雍正仿青铜器窑变釉的底。这样的底在图片上看着不好看,实物给人感觉却非常古朴,很有意境。再来看看款,根据馆藏资料,整个清代所有的窑变釉都是刻款,没有青花款。
这四件都是故宫馆藏窑变釉,上面第一件乾隆窑变釉梅瓶,釉水变化丰富;右上是道光窑变釉,能看得出来釉水还是有变化,只是变化已经比较刻板;左下是光绪,右下是宣统,这两件基本上没有自然形成的窑变,它的窑变是刻意做出来的。宣统的看上去更光亮,因为宣统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列强入侵带进中国的进口料了,说白了就是已经开始使用化学料。所以我最头疼的就是看晚清民国时期的瓷器,跟现代仿品一样都是化学料,有点蒙圈。最后贴一张我朋友给窑变釉拍的一张艺术照。
万千幻化高粱色、一抹悠云紫东来!美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