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三星堆外星文明的脑洞从何而来阿凡达中
我们不否认三星堆文明创造了迥异于中原地带的辉煌历史,但还远远没有辉煌到只有外星文明才能做到的地步,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偏执地认为,三星堆文明就是天外来客,如此,我们姑且就拿外星文明的阿凡达世界来比照一下,看看如何?
01辫发之人
在电影《阿凡达》中,生活在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体型健硕,身高接近三米,蓝皮肤、长尾巴,男性孔武有力,女性矫健婀娜。
先不说纳威人和三星堆人在面部特征上就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大眼睛、宽鼻梁、招风耳
如果让纳威人带上黄金面具,估计直接就可以去cosplay三星堆人青铜人头像,毕竟他们蓝色的皮肤本身就像极了青铜的底色,加上璀璨的黄金,两者交相辉映。
除了面部之外,纳威人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的辫子非常抢眼,在崇尚万物有灵的潘多拉星球,这根辫子就像一个热插拔的USB接口,成为他们沟通万物的媒介,这种通灵功能和互相理解,仿佛嘲讽了人类凌驾于一切生命之上的态度。
有意思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中,也不乏这种辫发人的存在。他们基本上都带平顶冠,头发在脑部正中编结成辫,辫子上端则用宽带套束。除此之外,还有头戴回字纹平顶冠、头戴双角形头盔者以及脑后有蝴蝶形发髻者,不一而足。
从统计的资料中,不难看出这类辫发人头像的数量明显多于髻发类,占据了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的主体。其实,三星堆人辫发的传统,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最早的实物证据可追溯到史前内蒙古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像,其脑后有一条下垂的辫子。
而到了商代,这种辫发的发式就更加普遍。比如殷墟妇好墓中编号为的圆雕玉人,即在头顶中心梳成一个短辫,垂到颈后,辫子上似乎还绑着发绳。当然这种发式难免让人想起清人剃发编辫的习俗。
因此,就连于省吾老先生也说“头上象清人剃发留辫形”,但二者区别亦十分明显:一则清人发辫自颈部编起,商人则是从头顶正中开始编织;二则清人发辫留的甚长,几乎都挨到了屁股,商人最长只留到颈部的位置。
回到三星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这些青铜人头像中的辫发人和笄发人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身份地位、职权等级上的分别?
学者孙华认为,这两种人群无疑构成了三星堆王国的上层权力主体,一者是笄发人掌握宗教神权,一者是辫发人掌握世俗权力。
“在三星堆的铜人像群中,从事宗教祭祀行为的,全都是”笄发“人像,”笄发“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外来族群,他们是掌握天文和宗教知识的神权贵族;那么,与之共存的那些”辫发“人,很可能就是成都平原的本土族群,他们是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的世俗贵族。
这个观点如今看来有待商榷,统计数据中头戴平顶冠、梳着大辫子的青铜人头像(47件)占了全部青铜人头像(57件)的82.5%,如此大的数量差异,或许与尚处于“神权支配一切”阶段的三星堆神权古国有些不符。
另外,其他十件青铜人头像不仅大小不一,且冠带和发式也都有所区别,这种复杂的样式与组合关系,倘若仅用僧侣集团和世俗集团的对立来解释的确有些单薄。况且,如果辫发人是权力斗争的胜利者,他们断然不会将自己的头像也一起打碎烧毁埋掉。
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情况表明,这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隆重燎祭瘗埋仪式后的结果。而这些青铜人头像可能都属于三星堆的“巫祭集团”。至于其中大小、发式、冠饰之差别,既有等级和功能之分,又有不同地域和族群之别。
而数量最多的辫发人,可能代表的正是三星堆神权国度中的主体人群,而其中特殊高贵者,或许还需要脸上贴金。
02神鸟崇拜
在阿凡达中,男主角最终驯服了一头纳威人心目中制霸天空的终极坐骑——托鲁克,它形如飞龙,凶悍无比且速度其快,能够将其征服者,便会被尊为魅影骑士。这种神奇的生物,虽然看上去像是翼龙,但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大鸟(狮羽鸟)。
实际上,纳威人驯服飞行坐骑的本质,就是用自己的辫子和它们深度交流,最终达到人鸟合一、心灵相通的境界。而在三星堆文明中,对于鸟的崇拜向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流行的做法便是将人和鸟的特征完美结合,塑造出了鸟身人面的青铜器。
左侧的人身鸟爪形足人像,上半身和鸟的尾端残断无存,人像下身着紧身短裙,裙前后开缝,装饰几何云雷纹。人像的鸟形足则以嵌铸法于鸟的头部铸造在一起,双足鸟爪形突出,攫二鸟首而立,而这种鸟形则比较抽象,大眼、鹰喙、颈长、分尾。鸟两侧还装饰双列的云雷纹,颈部和腹部有一列长扉直达尾尖。
右侧的这件比较完整的鸟身人面像,其实属于青铜神树的一部分,原本原铸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人面形象基本上与纵目青铜面具保持一致,脸型方正、大耳高鼻,双目外突,值得注意的是下半身,不仅增添了两对巨大的鸟翼,双足也和左侧一样,被塑造成了典型的鸟爪形。
之前曾在讨论山海经中人兽结合体的时候说过,即便是半人半兽之神,也着重在强调人的“拟兽化”,就是说在兽的形象中隐藏着人,人占据着人兽组合体的主脑与灵魂。黑格尔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首象征着精神,兽身则象征着物质,而半人半兽的寓意,则是要精神突破物质。以此观之,三星堆的“鸟人”其实亦是如此。
其实除了这两件特殊的人鸟青铜像外,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本身就和鸟类纠缠不清。历史文献中,通常将早期的古蜀政权视为“三代”,即《蜀王本纪》中: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而在三代之后,又有”杜宇“和”开明“相继为王,成为古蜀国的最高统治者。
“后有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其中的柏灌、鱼凫以及杜宇,基本上都与鸟关系密切。
古蜀次王柏灌是什么鸟?在《山海经》有这样的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根据郭璞注可知,这种灌鸟是指一种形态较小的鸠鸟。而”柏“字可与”伯“相同,柏灌连用,就是指鸠鸟之大者。
巧的是,在《礼记·王制》以及《吕氏春秋·仲春记》中均记载了“鸠化为鹰”的记载,时人认为鹰和鸠在一年之中是可以根据不同时令而互相转化的,那么长大后的鸠,或许正是大型鹰隼的代指。
至于三王鱼凫,其中的凫,一般将其解为鱼鹰。毕竟次王柏灌已经有了化为鹰隼的先例,而且在三星堆青铜器、众多的鸟形象中,这种大眼、勾喙的鸟头像极了鹰首,在加上黄金权杖上鱼、鸟互动的内涵,由此推断,这种鱼鹰之解倒是未尝不可。
而望帝杜宇,光是他“从天而堕”的神奇出场方式,就暗示了古蜀杜宇族系对于鸟类的崇拜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杜宇死后,也化为一只杜鹃鸟,日夜啼血不止。可以说,从生到死,古蜀国的四王杜宇,都与鸟崇拜息息相关。
03世界之树
好了,还记得阿凡达世界中那棵供纳威人部落居住的参天古树吗?在纳威语中写作“Kelutral”,又被称作为“繁衍之树”(Hometree),这棵树高度超过了米,直径约30多米,树上有蜂窝般的天然洞穴成为欧玛提卡雅族人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电影中对于这颗树的设定蕴含深意,在她的身上,融合着众多的宗教神秘色彩,既像是孕育所有生命的摇篮圣母,又像是所有生物殒身之后的灵魂归处。她记载了这颗星球万物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因为有着共同的母亲,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生命,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命共同体的网络之中,不论飞禽走兽亦或纳威人,所有人的触角都被这颗繁衍之树所勾连架设,凝聚着潘多拉星球万物有灵、和平共处的梦想。
那么,三星堆文明中的青铜神树呢?
可以说,在起点上二者是一致的,即这棵青铜神树首先是被当做“生命之树”,代表着生长、繁衍以及传承之意,成为三星堆人的“社树”;此外,它又通过“青铜鸟”和圆涡纹,表达出“太阳崇拜”的信仰,因此具备了《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类似于“若木”、“扶桑”等太阳居所的含义;
而一条巨龙攀援而上,可能表达了一种上天入地的“天梯”功能,如同《山海经》中居于世界中心、人神往来的神树“建木”,而融合了这多种元素的青铜神树,其本身可能就成了一座立体式的青铜“祭坛”,被置于祭祀中心崇拜物的地位。
实际上,在古代亚洲,尤其是典型的萨满教观念之中,宇宙结构正是一个分层的世界体系,而唯一能够沟通这些不同层级维度的通道,就是一个所谓的“轴心”。而这个中心轴既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山,也可以被视为一颗树甚至是一株藤蔓。
至于为何三星堆采用树的形状?可以从原始宗教中的萨满艺术简单分析:
1、这颗青铜神树分为三层,可能代表的正是天界、人界和地界的三层宇宙空间,而每层树枝上的小鸟,则是充当沟通上、下界面之间的信使与精灵。2、每层的树枝向三个方向分叉,似乎代表着每层世界的象限分布,而没有树枝的方向则有一条身贯天地的龙。实际上,三星堆文明或许已经知晓龙在中原文化中含义,因而将其作为东方的象限的代表,为东方华夏的神灵。3、小型神树上有一只独特的鸟,与大型神树不同直接将鸟头铸成了人面,极有可能在暗示此造型就是代表了萨满巫师,表现了其在祭祀仪式中萨满和巫师在魔力的作用下,进行其身份的转换,以便于进入天界沟通神灵!
对天地人三界的清晰认知,让三星堆先民既感恩于大自然的赐予,又畏惧于自然的破坏力,于是他们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来与天地万物相通,以求和谐共生,在自然崇拜的信仰方式中,形成自成一体、宽宏仁厚的世界观。
以上观点,纯属娱乐,不喜轻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