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视点丨谈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
语文,是中国人的国文。语,即语言、语音、语感、母语,话语、国语;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章、文采、文学、文化、人文、作文、中文、国文等要义。语文的含义非常宽泛,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段和学力(学习能力)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学法。
一、关于语文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
语文是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最基本的个人能力要求,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其中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书信、请假条、借条、检讨书、通知书等常用应用文体触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这一基本目标贯穿于整个中小学的教学课程,即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都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反映在语文教材里就是是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如生字拼音、组词造句、修改病句等,只是各个学段深度、难度和侧重点不同。
2、培养和提高人文修养是学习语文的渐进目标。
鲁迅先生说过,读文科的人要多读理工科方面的书籍,读理科的人要多读文科方面的书籍。这说明文理科之间或者各学科之间的学习可以产生互补促进作用。因此,在大学非中文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非常有必要,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素养问题。
很多理工科毕业的各单位技术骨干后来都成为了各行业、系统的领导人,而作为领导干部,基本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情怀是必须具备的素质、素养。千万不要再出现将“鸿鹄(hu)之志”念成“鸿浩(hao)之志”的常识性错误,也不要出现将“乳臭(xiu)未干”念成“乳臭(chou)未干”的谬误,而这样的错误竟然是出自中国最高等学府领导人的发言讲话,简直贻笑天下人。
3、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高层次目标。
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在审美,文学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美感。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体,唐诗宋词、元曲、清代小说,古今中外的各类优秀文学作品,都会选编到各学段的语文教材里。学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感,从而对文学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发生了兴趣,那他(她)学好语文就是小儿科,学习起来就会感觉轻松容易。一个优秀老师的指引和一本好书的阅读,往往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说一个学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或读到一本好书是很幸运的事情。
有句话说,“要想飞到鸽子的高度,就要有鹰的目标”。由以上论述可知,要想学教好语文课,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方面着手是高明的捷径。这样做的出发点并不是说语文课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让他们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过程中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最起码不要让学生厌倦语文课,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倦情绪,那语文学科的教学就失败了。
顺便强调一下,语文课没有政治教化功能,那是思想政治课或通识教育课的任务,如果强行将政治教育的义务施加在语文课上,那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课文读起来相当沉重,学起来枯燥乏味,这样学生离厌学也就不远了,以往在教材内容选编和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方面时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比如旧版的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问得老师一头雾水,编写教材的人不知道是在考老师还是在考学生?更要命的是连语文老师不看参考书都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不知道这样的思考练习题对于学生还能有什么意义?
二、关于语文教学改革
1、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激起了他们学习兴趣,那语文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光靠语文课上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不容易,不可能指望每个学生都变成文学爱好者。人海茫茫,书海茫茫,一个学生一生中要遇见一位好老师或读到一本好书并非易事,这位好老师可能会成为他(她)的指路人,这本好书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50、60年代的一代两代人,《平凡的世界》影响了70、80年代的一批又一批人。一本好书也许会让一个人从此浑身是劲,从此爱上阅读,爱上文学。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激起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语文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讲这么多,无非就是想阐述一个观点,读书,读好书对学生学好语文非常重要。
2、多读,特别是拓展课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
试想,一个学生能够废寝忘食地把一本厚厚的课外小说一周内看完,学好一本薄薄的语文书教材那不是小菜一碟吗?让一个学生花费一学期20多周的时间去啃一本薄薄的语文书,那不简直是浪费他(她)的生命吗?深圳速度说,“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耗费他人的生命,没有效率的学习就如同损耗别人的钱财,搞得不好,说得难听,语文教学会被人讽刺为“浪费青春”。
开卷有益,阅读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而受益终生,阅读可以积累语感,积累词语佳句,阅读是一个拓展知识视野、提供精神粮食、塑造完整人格、形成个人“三观”的潜移默化过程。学习语文贵在积累,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感受阅读乐趣、形成阅读自觉,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3、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语文阅读课,并且分为精读教材和阅读教材。
阅读对学好语文既然这么重要,因此建议在中小学12年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语文阅读课。相应地,语文教材也要一分为二,即分为精读教材和阅读教材。
精读教材就是现行的语文教科书教材,其功用大家想必都一清二楚。阅读教材即泛读教材,是课外延伸阅读的精选,可将中小学生必读的古今中外书目中的名篇佳作选编在一起,供学生在阅读课上品读鉴赏。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课上使用的阅读教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这一目的而编写,它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引子,教育机构、学校、教师不能以阅读课和阅读教材完全取代学生的全部课外阅读,真正能够代表学生整体阅读状况的只能是学生课内外博览群书的海量阅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找寻到适合他(她)、吸引他(她)、影响他(她)的那一本好书。
4、阅读既要分阶段,又要有边界。
阅读是分阶段性的,不同学段的人可以追求阅读的宽度、广度,不可片面地追求阅读的深度,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经典名著(特别是原著)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阅读。学生需要无功利的自由阅读,读到好书自然会爱不释手自觉进行精读、研读,因此超前阅读只能让学生个体自主选择,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阅读是有边界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罗列相关的阅读书目作为建议性的阅读范围,这个阅读范围就是阅读边界。这个边界来自于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学段的人有不同的阅读边界,同一学段的人由于阅读理解能力不同其阅读边界的宽泛大小也各异。
小学生你让他去读《红楼梦》原著能读懂吗?试想成年人第一遍读《红楼梦》原著对书中四百多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尚且理不清头绪,一个阅历少认知度低的小学生读起来就更加费解和乏味。但如果你让小学生去读现代白话文版的《红楼梦》故事或“四大名著”故事,或许有可能引起他们对经典名著兴趣。建议在选编教材时,多将一些浅显易懂、理趣盎然、脍炙人口而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诗词美文、名篇佳作充实到阅读教材的内容里,如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龙应台的《美丽的蝴蝶》、飞花的《卖米》、刘继荣的《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等。现在五年级部编版教材再次收录了冯骥才的美文《珍珠鸟》,我觉得就很有必要。
另外,阅读课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学生静默地阅读课外书,所以各中小学课程表中的阅读课尽量安排在下午并以两节连堂的课时形式呈现,以保证学生特别是那些“渐入阅读佳境”的学生的阅读连续性。
5、阅读的兴趣、乐趣和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范畴。
阅读的兴趣、乐趣和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用“考试倒逼读书”是应试教育的概念,是为了“考好语文”而非为了“学好语文”。
倒逼学生多读书,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最终的考试却将学生考倒,那样就本末倒置了。应试教育往往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一味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连家长检查作业也负担重重苦不堪言。有些学生原本对语文课本还饶有兴趣,可是课堂上经语文老师一讲课,把好端端的一篇篇文章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碎片来讲解,语文书随即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对语文的兴味被扼杀,这说明语文老师的教学起到了负面作用。学生对某一科目一旦感到厌学,即宣告了素质教育的失败。
6、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可以承认高考的指挥棒和高考应试教育的存在,但我们日常教学中依然可以采用素质教育的方法来从容应对,只是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靠长期的积累。有人反对素质教育,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平民尤其是穷人会很吃亏,认为应试教育对穷人、富人的子女都比较公平。其实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这一观点没有错,但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来讲就存在逻辑性错误。
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应试教育不鼓励创新,还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也是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主流呼声。只是素质教育要以教育公平为前提,如果脱离教育公平而去奢谈素质教育,那教育改革就会遭遇强大阻力。如果政府加大投入把素质教育都办成精英教育,那就没有人会再去支持应试教育而反对素质教育了。
7、确定语文教材的内容,要广泛展开讨论征集意见。
阅读事关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能仅凭几个专家学者坐而论道就主观决断决定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必要像重大事项召开全民听证会一样,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读者间展开讨论征集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
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惧争论才能引出真知灼见,只有广开言路百家争鸣才能引起共鸣。闭门车往往会遭遇行路难,只有客观调研、集思广益,才能最终科学决策。
8、阅读要与写作相结合,并且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量,其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水涨船高,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这两部分内容的应试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但他们的写作技能是不是也会跟着提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是夸张的说法,读得多写得少,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三天不写手生,说明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日常作文的训练。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除了每个单元必须训练的作文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
周记周记,每周必记,如果要求学生写日记不切实际,试想,一个成年人要每天写日记尚且很难坚持,要求一个中小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那未免强人所难。所以,要求学生写周记,是学生磨炼笔头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学生一个星期写一篇周记,一个学期下来有二十多篇,而如果仅仅依靠作文训练,一个学期下来不过写七八篇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相当有限。
当然要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周记,语文老师平时尽量不要去限制学生的写作自由,尤其是学生写周记不要象写作文一样去限定学生的写作范围,让学生放开手脚写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写家里的家庭生活,写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写不完的东西,感觉他的语文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另外,周记的篇幅也不能要求太长,一般让学生写够相应学段所要求的作文字数即可。
学生有了相当的阅读量,有了周记、作文的训练,再加上平时语文课上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水到渠成就把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审美三方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多读、多写、多记,多查词典,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三、结论
中国的教育积弊颇深,特别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语言学科的教育,走得太远,不知道当初为什么出发。英语课程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都在学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结果一个学生学了十多年张口仍然是哑巴英语,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有时候我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取消升中考和高考,也许学生会把这门语言掌握得更好一些。
升中考和高考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难倒,而是为了给毕业和升学的学生划定一条统一标准的参考底线,这才是考试的初衷。顶层设计和教育者要铭记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不会走入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一言蔽之,教育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
作者:韶关市翁源县仙鹤学校吴军明
编辑:罗俊华、殷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