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本文乃作者燕大爷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

某冬,天寒微雪,唐代颇有点名气的三位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旗亭饮酒。忽见穿着华丽的妙龄歌伎数人也登上楼来,她们唱的皆是由当时名诗谱写的曲子。于是,他们三人私下相约:我等皆有诗名,但谁的诗最好不知道,这次听听就比试出来了。

先听到歌伎唱起王昌龄的,接着又昕倒唱高适的,王、高两人十分高兴。最后轮到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女孩子唱了。王之涣指着她说:她一定唱我的,如果不是,我算输了;如果是,你们两人得拜我为师!界见她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切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王门关,”三人听罢,大笑不已。

诗人王昌龄画像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很有名气,而且历来脍炙人口。不过,围绕它却引起过一番文字争论哩!有人说:第一句“远上”二字不妥,应该写成黄河“直上”白云问才好,因为黄河在地上,白云在天上,要上去只能直上呀!谁对谁错?聪明的读者会说:逐望水天,浑然一色,自然是微茫曲延而上的阿!

“上”与“直上”之争,为诗坛增添了趣话。但是,仔细琢磨,这争论不仅有趣,而且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到底是怎样运动发展的呢?是直线上升,还是曲折前进?生活实践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是在曲折之中向前运动发展的。这一点,许多优秀的古代诗人都具有共同的认识。

黄河

无论他们对自然山水草木的吟咏中,或对人生社会的议论中,或对做好学问的经验之谈中,写下了不少优美隽永、富有哲理的警句,一直成为后人的宝贵思想财富。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诗人们对自然界运动的看法吧!唐代柳宗元是当时的名诗人,又是一位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他参加“永真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任广西柳州刺史。他怀念志同道合的远方故友,登上城楼纵目远眺,发出这样的感慨: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曲折

相隔三百年后,宋代诗人陆游寄爱国忧愤和希望于山水之间,写下这样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普遍事实:山峦,总是重重叠叠,起伏连绵,乍看仿佛“无路”,然而实际上它向着远方逶逦伸延;江河,总是弯弯曲曲,百回千转,乍看“曲似九回肠”,然而实际。上它不停息地向前奔流。这就是说,它们既曲折。

弯弯曲曲的河流

又前注,在曲折之中向前运动发展。不仪山水草木,飞禽走兽又何曾两样?站在枝头的苍鹰仰望碧空,双翅一伏才能奋然冲上云霄;蹲在地上的雄狮眈视高处,四足一曲才能跃然登临山坡。千里马疾驰一千里,它总要停息下再跑,不能永远疾驰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九万零一里总要停息下来再飞,不能永远展翅呀!这就是在曲折中前进。

还有许多天天目睹,习以为常的现象:太阳的光射来叫光波。无线电台发出的叫电波,声音的传播叫声波。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总要走完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写字,总要写完一个再写一个,一个一个写就是起波,你不能一笔写上几百个字呀!这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有人不以为然,问道,“大漠孤烟直”,不是诗人描写边塞风光的名句吗?可见烟是“直”的呀!不是的。这是艺术的描写,因为在辽阔原野上用狼粪烧起的浓烟形似直冲云霄之故。实际上,任何烟柱总是袅袅上升。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农村中家家做饭时升起的炊烟,哪一股炊烟是笔直上升的呢?是盐旋而上。

认知与实践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得和周围事物打交道,先认识它,然后才能谈得上改造它。那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是直线的呢?是不是象一碗清水摆在面前,一眼可以看到底的呢?不是。我们认识任何事物总是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边塞风光

不然的话,为什么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呢?正是经过往复的循环,人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提到更高的水平。拿诗坛巨匠杜甫写诗来说吧,他的诗都是一写就成的吗?不,首首是呕心沥血之作呵!据说,有一次李白碰到杜甫,发现杜甫消瘦许多,便关心地问道,“为什么你瘦得这么厉害呀?”杜甫回答说,“近来写诗太伤脑筋了!”李白听了,不禁赋诗称赞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苦,就苦在思维的曲折性上。

不妨展开我国古今诗卷来看,那些优秀的激动人心的诗词,没有那一首不是经过反复思量,千锤百炼才达到好处的。古诗中,着名的事例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无论鲁迅的“且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中,“且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或是毛泽东的“金沙浪拍云崖暖”中,“浪拍”改为“水拍”,都反映了写诗者苦下功夫,在反复修改之后使思想升华到新的高度。

诗人王安石

道得人人意中语,千回百折费寻思。经历千回百折的思索,作出人人满意的好诗,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同样,读别人的东西也不是一读就透彻的,也有一个曲折过程。苏轼曾说,读陶渊明的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宋代另一诗人黄山谷说:他儿时读过一首《冈游诗》,一直不体会其意,自谪峡川,时已过五十八岁,春晚忆此诗方醒悟。

在科学研究中,这个规律表现得也很明显。例如对于光的本性研究,十八一十九世纪,微粒说占支配地位;十九世纪,波动说获得了胜利;到二十世纪,光的量子性质被发现并被证实了,这时方知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认识才变得更为深入、全面、完整。科学研究中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吗:眼看就要成功,又失败了,眼看就要失败,但经过一番深思苦想以后,又呈现出新的希望,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资料《古诗哲理趣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