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朱颜已改,丹心难灭酒酣之
本文乃谁知盘中餐吗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说起苏轼,人人都不陌生,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苏轼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苏轼在祭常山回来的路上,和同行官吏们在密州铁沟附近习射会猎;事后作《祭常山回小猎》诗和这首词,记这件事。
诗和词都是通过写射猎情景来抒发他当时一心想报效国家的热情。这首词的格调非常豪壮。词文是这样写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这词调在晚唐五代是不分片的,宋初很少有人采用。苏轼用的比较多,而且已经改为分上下两片。他借叙事抒怀,改变了原词的委婉风格,成为这个词调中最豪壮的一首。
上片写骑马射猎情景。开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的是出猎时的情形。作者当时四十岁,自称老夫,未免形容过甚,可是古人习惯如此。“聊发少年狂”是说暂且发一下少年人的豪兴。““狂”本来指暴虐无礼,这里用的不是这个意思。“左牵黄,右擎苍”,是说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它门都是猎人最常用的帮助狩猎的动物。作者出猎时穿的是“锦帽貂裘”。“锦帽”是用织锦作的软形帽,“貂裘”是指貂鼠皮祅,是古代相当有地位的官吏的装束,苏轼当时正作密州太守。
下面写出猎盛况是:“千骑卷平冈”。“千骑”形容跟随射猎的人马很多,同时也是古代一个太守官统领兵马的职位规定。“卷平冈是说人马一窝风地卷上了平坦的小山冈,具体指的就是常山黄茅冈。“卷”字用得很妙,它把人马众多,疾驰飞奔和尘土飞扬、铺天盖地的喧闹场面活现了出来。词中没有写诗人自己,但用写随从者的豪壮足可以反衬出当时作者该是怎样的气概,是一目了然的。
作者在这里用随从壮土们飞马弯弓的气概陪衬出自己不寻常的豪兴,下面再写豪情。
词文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指三国时昊主孙权建安二十三年,孙权在亭亲自骑马射虎,虎把马咬伤,孙权用双刺去才算把虎赶开,随后被他的部下捉住。苏轼用孙权来比喻自己要亲自射虎,用来酬答全城百姓跟太守观看打猎的盛意。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理由,真实的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绝不满足于做个碌无为的文官,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具有雄心豪气、抱负不凡的人。
它既和开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呼应,也为下片要表现的加以照应。当然也不该忽略它另一种用意,它说明诗人平素与百姓相处也能尽心地为他们办事。当时密州正赶上天旱蝗虫成灾,作为地方长官的苏轼,督导官吏,带领百姓,紧张进行抗灾,被传为历史佳话。由此看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全词的关节,是不应该忽略的。
下片由打猎进而抒发他的怀抱。“酒酣胸胆尚开张”自然是接上片的“亲射虎,看孙郎”来的。“酒酣”是说酒喝得多,酒意正浓;“胸胆尚开张”说明由于酒意正浓,所以胸怀开阔,胆气豪壮。既然正是心高胆壮的时候,鬓角有些微白,人似乎老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鬓微霜,又何妨”是个衬迭句,正如词论家们说的“词之妙全在衬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衬托出他“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的豪情未减的气概。
下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汉代冯唐先臣的段故事。汉文帝时用魏尚作云中郡太守。他爱惜士卒,善于作战,匈奴轻易不敢进犯。有一次匈奴大举进攻,魏尚亲率大军出征,杀敌很多,在上报朝廷时多报了六个首级,为此竟被免去职务,并判了刑。冯唐听说此事,认为边将有战功应该重赏,不应借故治罪,于是坦率地向文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文帝认为很有道理,派他带着命令的符节到边界赦免魏尚并恢复了他的原职。
作者在这里,究竟是自比魏尚还是冯唐,说法不完全一致。魏尚善守边疆为国立功,遭受过挫折,冯唐有“白首不见招”的经历,这和词中“鬓如霜,又何妨”的句子显然可以承接。我想,作者的用意是希望朝廷信任并派自己到边塞上去为国立功。如此说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很恰当的,只是不必拘泥于他到底比作谁。上句说老而无妨,下句紧接一问,意思说朝廷什么时候才派人传命下来让自己去和西夏作战。若如此解释,也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古人习惯在弓背上雕刻花纹叫雕弓,弓本来呈半月形,如果把弓拉满,就接近圆的形状,象圆月一样。西北是当时最不安全的边界,西夏贵族连年从这里入侵。天狼是星名,古代用它来代指贪残侵略。屈原作品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说明这种比喻来源很早。末尾三句等于说:如果能得到朝廷信任,自己定会不遗余力地为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卫贡献力量。
叙事言志,这是词中常用的手法,但很少有象这首词写的如此情豪气壮,在北宋简直是凤毛麟角。一开头就给人以笔未到而气概愈写愈壮。在一气贯注中又不无旋折,如“为报倾城随太守”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是故意顿跌的句子,它能进一步加深描写。
这是一首短篇小令词,不比长调可以左抽右旋,放笔无碍。但是苏轼在这首词中却能放得开,收得住,更会增加作品雄奇豪放的力量。全词文字和上边“记梦”词一样,浅显流畅,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词中用三个字的句子较多,都能用在感情流露的关节上面,可见诗人在结构时是用了心思的。
读完这首词,不难看出,他的目的不在于写打猎,而主要在于表达自己对捍卫国家,立功边庭的渴望。这是一首能表现苏轼积极用世的词,它词情壮烈,风格豪放,也是一般短篇中极少见到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