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月清夜明,游丝落絮
又是一年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也
清风至
万物生
人间芳菲四月天,
清风拂面,花香袭人。
清明时节
《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视频来源于网络)
这首中国风复古的曲子主题是悼亡,伤感的基调,曲中流露的愁绪是一种精致繁复的愁绪,极具中国特色。《清明雨上》提到的这一场雨,恰到好处的将死者与生者,天堂与人间,这两个并不想干的人和地方联系到一起,雨滴仿佛是死者与生者联系的桥梁,并又将生者拉回当年的美好,着实让人伤感叹息,怅然、凄婉,若如泪雨忆思痛,望穿天涯伊不归。怅怅愁然顾自怜,一日犹隔十八年。
清明|芳菲四月,醉人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烟雨春生,念故人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放筝踏青,逐春天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
清明|雨雾时节,看春色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种?”。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游丝落絮,清风至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仲暮之交,荡心怀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纷纷雨滴,丝丝牵挂
编辑:王文婧左晓萌
初审:康佳敏
终审:张照阳
出品:赵鹏
外事筝乐
更多分享内容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1.html